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8-30 10:57 编辑
瞎鼓励只会让孩子状态更差 很多父母习惯用“不要紧”“没关系”来打消孩子考试前的紧张。只是,孩子听到这种话会怎么想呢?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丹尼乐·魏格纳做过一个实验,即著名的“白熊效应”,放在教育中同样适用:越是不愿意孩子放心上的事情,孩子越在意。“没关系”这样的回答非但不能给孩子正确的鼓励,还会让孩子越学越没自信,对学习和考试越抗拒。 父母用意虽好,但孩子听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相信父母表达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这些话只会被孩子解读为:“父母这么说,看来对我没信心了……”“我学习有困难,可他们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从没想过给我支持和帮助。”别责备孩子喜欢想多,越是对自己有高要求、被学习压得精神崩溃的孩子,越听不得这些无关痛痒安慰的话。 促使孩子进步的是底层感受和内在驱动 父母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外力的输出,指示孩子往哪里走,该干什么。相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温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满足他,孩子才可能唤醒内在动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真正好的教育,永远都充满正向积极的力量。 让“鼓励”发挥真正的功效,要这样做 启发孩子合理宣泄情绪。父母别着急发表意见,主动把“说话”“发声”的机会交给孩子。也可以试着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失败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我不可耻,我有权力失败。” 模糊化孩子的“失败事件”。可以把“考不好”或其他失败事件放在一个笼统的语境中描述,比如“考砸了、失败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会遇到。” 侧重于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解决和避免。这时孩子需要“教练式父母”给自己提供锦囊,父母要保持客观成熟的心态陪孩子分析原因。当孩子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改进的方面时,别忘夸孩子一句“你现在看问题和之前不一样了,真的是进步/成长了”。 -----(摘自《现代教育报》哎呀妈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