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孩子内向无需都纠正

0
回复
17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6 08: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8-26 08:58 编辑

      很多家长觉得内向的孩子难有出息,于是强行让孩子交友、分享、打招呼、当众表演等,希望孩子能活泼一点。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多创伤,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可度逐渐降低,变得自卑与更内向。在心理学上,孩子内向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社交型内向  这样的孩子在社交场合并不感到害羞或焦虑,甚至可能喜欢社交,而且跟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可能表现得比外向孩子还善于交际。但是,如果他们在外面呆得太久,就会感到情绪能量枯竭,不再愿意与人相处。所以家长要注意的是,把孩子放在陌生环境中时间不要过长,以保持孩子对社交的兴趣与喜爱,避免社交焦虑。
       思考型内向  思考型内向的孩子也不介意社交,但他们更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很会内省,有独特的思考过程,比普通人更能适应自己的感受。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用什么方式跟人打招呼,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否要分享自己的玩具等,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空间,不过多打扰与干涉他们的想法。
       焦虑型内向  这样的孩子总担心自己表现不够好,琢磨别人怎样看自己,这种过度思考会影响社交的正常进行。即使是和好友在一起,他们也不舒服,更渴望独处。所以家长一方面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多些独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孩子迈出一小步,从尝试分享、打招呼等小举动开始,当他们做到时,给予及时鼓励;即使做不到,也要告诉孩子,爸妈爱你,你也有自己的优点,以减少孩子的焦虑。
      克制型内向  这样的孩子不喜欢生活有变化、总是深思熟虑,他们需要提前被告知与做好计划,不能临时改变安排,否则会非常不自在。家长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事事与孩子商量,并让他们知道整体计划,如果能做到具体的提前告知,孩子会感到更安全。比如,这样对孩子说:“明天我们要参加一个聚餐,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识,有人会问你问题,你可能会感到紧张,如果你不喜欢打招呼,点头也可以。”
    (摘自《生命时报》卢丹丹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