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8-8 10:47 编辑
前不久,安徽一名初中老师录下一堂精心准备的班会课,发布到短视频平台。那节课上,他专门制作了一条视频,收集学生父母工作的画面在教室大屏幕播放,让学生观看后写下给父母的话。视频中的爸爸妈妈,有的在装修现场打扫卫生,有的在工地上操作挖掘机,有的在工厂进行机器焊接,还有的在折叠回收的纸箱。 “做这个视频的时候百感交集,既心酸又心疼。我始终觉得,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这名老师发布视频时写道。然而,视频传到网上以后,引发网友不同看法,有人对此肯定,认为视频没有一句说教却胜过千言万语也有网友并不认可,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愧疚式教育”,会打击到部分孩子的自尊心。“‘他家长是叠纸壳子的’,你根本不知道这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 而在将短视频平台账号设置成不可见之前,这名老师也发了一篇长文解释说:“这个视频搜集(时)是家长自愿选择,家长私发给我的,征求家长的同意让学生看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而且没有备注孩子的名子。”他强调:“我引导孩子们,说你们没有必要自卑,也不需要愧疚,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他希望学生借此机会感恩父母的养育。 网友的批评,很大程度上出于对一贯以来的“内疚式教育”理念的不认可。比如,在这节课上,有学生给爸爸妈妈写小纸条:“今天的班会上让我看到每位家长的不容易,让我感到自责,我不应该不好好学习,对不起,我错了。在往后的生活里我会好好学习,不让你们操心,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我知道你们的不容易。” 不少研究发现,对很多孩子而言,长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会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久而久之,他们甚至可能丧失感动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叫“愧疚诱导”,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类似的诱导在不少家庭中出现,集大成者也许是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她和丈夫离婚后,独自一人将女儿抚养长大,女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不停地输出,“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这种总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恩,还会让孩子越来越压抑和内疚。刷中宋倩的女儿乔英子患上了抑郁症——虚构的电视剧其实有着大量的现实案例。 心理学的很多研究发现,内疚感和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求,更难享受生活,并不能真正形成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是为了孩子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生活,而亲子关系也不应是功利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毫无疑问,上述那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受到的批评也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这种用“内疚”“激发”“感恩”的教育方法值得商榷,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卸下生命中本不应该有的包袱和负罪感。正如这名教师视频中所说,“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我想这种爱,从不应该诞生于“内疚”。 -----(摘自《某报》刘言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