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塑造自己意味着你得做自我的雕刻师

0
回复
145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7 0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6-7 08:52 编辑

       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今年参加了一场开学典礼,他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成长心得。
    成长中,我认识到的第一条真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有限性的囚徒”。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某种程度的“井底之蛙”,这影响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因为,我们观点的形成有赖于我们的阅历,不管是我们的“阅”读,还是我们的经“历”——前者是间接经验,后者是直接经验,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怕被冒犯,不断地跳出让自己舒适和安全的井底,看到更加宽阔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有识之士”,有没有听说过“有知之士”?汉语“知识”二字相近而不同,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我们都是某种程度之上的“有知之士”但未必是“有识之士”。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更能清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不合众嚣,独具我见”,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不观世界,何以有世界观?我们求知,是为了让我们有识:让我们有智慧辨识,有意志坚持,有勇气改变。
    上一条讲看世界,下一条在这个世界里反观自身。我认识到的第二条真理是,认识自己很重要但也是很难的。我十几岁的时候认为“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是故弄玄虚,其实不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难题。“我是谁”不可以用你的名字来回答,因为同名的人可能很多,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渡过短暂而漫长的一生?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有赖于我们外察世界,内观已心,建立自已的价值观之后给出自已的答案。
    生命是一条婉转变动的河流,每个阶段的自己都是不一样的,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筑两道坚实的河岸,始终让自己前进有方向,不让自己在时光漫漶之中消逝不见。《约翰·克里斯多夫》里有一句话说:“有些人二十五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当我们前进无方向,奔腾无活力,不在思考,不再学习,日复一日,不过是一再重复,我们就是那条消失在时光之中的河流。
       以上只是塑造自己的两个前提。塑造自己意味着你得做自我的雕刻师,把自己从集体和时代的石头里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塑造自己。因为影响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自己的节律场中,好的影响应该像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树木接受太阳的影响进行光合作用不是为了长成太阳,而是为了像树木一样生长,长成自己。
    做自己的雕刻师意味着有勇气把那些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偏见、习见和枷锁,一刀一刀地切掉,获得一个真实而纯粹的灵魂,然后,再审视自己。如此,我们对很多事情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腔调,不随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进行有价值的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比如我们在KTV里学唱别人的歌,唱得再好,学得再像,也不是创造。要成为优秀的学者,批评家、艺术家、画家、作家、新闻工作者,或者其他文艺工作者才华横溢地进行创造性工作,首先得塑造自己。我们很难相像,一个没有广阔视野,没有宏大格局,没有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能有什么像样的创造。
      在此搬运一个人的比喻:压力重重的时代好比沸腾的开水,我们都在里面受煎熬。大多数人犹如大米,在开水中随波逐流地翻滚,最后变成大同小异的米粥,看不清彼此的模样;第二种是鸡蛋,在开水中越来越坚硬而冷漠,外形虽然仍然和从前一样,但却变了初心;第三种是茶叶,在开水中开放,并散发出自己的气息和味道,以自己的影响和力量,让水变成茶。
------(摘自《北京晚报》舒辉波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