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6-2 09:51 编辑
追忆:基础教育给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小时并不特别优秀,五岁时参加第一次数学考试,考得并不好;11岁时,在应该准备中学入学考试的重要时刻,我却在与一群孩子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晃。这虽不是我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一幕,但这些经历让我没有简单地依循老师的训示去循规蹈矩地做事,而是自己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也因此学会了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 乡间生活的苦乐之中,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教导。父亲教我的第一篇文章是《礼记·檀弓》中的《不食嗟来之食》,他是要我知道做人要有尊严。我十岁时,父亲要求我和大哥练习柳公权的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这些内容到现在我还可以背下来,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都能从这些文章中领悟出来。 父亲在香港崇基学院任教时,学生常到家中论学,师生间的交流使我对知识充满欣羡之意,感受良多。父亲在著作《西洋哲学史》的引言中引用了《文心雕龙·诸子》篇的一段:“嗟夫,身与时舛,志同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千载之下。”这段话至今激励我,使我立志清高,使我希望创造,以便传诸后世。父亲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常教育子女做人立志必须以国家为前提。我很喜欢司马迁的诗词,其“究天人之际”正可以来描述读书人应有的志向。我至今非常感激父母,虽然当时家里很穷,常常入不敷出,但他们从来没有引导我们为追求物质生活而读书,而总是希望我们有崇高的志愿。 到了初二,我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数学老师梁君伟非常棒,他教授欧氏几何,证明了那么多条定理,令我惊奇得说不话来。我开始花很多时间想数学问题。走路上学时、乘火车时都在苦思,给同学出各种题目。高二学习微积分,我发现350多年前牛顿和莱布尼茨发展出来的绝妙方法,到现在还是数学和物理的主要工具,更加惊叹数学的魅力。 期待:给儿童创造更适宜的基础教育 兴趣与好奇,决定儿童终身事业的关键。对孩子来说,学到多少知识不见得最重要,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我小学的成绩并不理想,但父母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成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凭着它,可以有勇气去学任何想学的东西。相比之下当下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好奇心的保护。 人格的培养,对从一生成长至关重要。教育的目标,也在于让孩子们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能多做些准备。未来并不一定是什么赛道,必须有输有赢。知识之外,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现代社会乃是合群的社会,学生必须学习与他人相处。要培养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周围大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并在这种环境中训练自己。 通才教育,培养儿童与世界共情的感受力。语文、数学等主科以外的学科,如文学、物理学、哲学等,都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但这不意味着,孩子们应该参加更多的考试、背诵更多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对各学科的历史脉络有所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同时明晰他们这一代在人类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正确观念,生发出一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情。倘若他们没有如此宏大的志向,也不要紧,但要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要过一份什么样的生活。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家长要思考养育的初心。家长是孩子的教练、保姆,还是伙伴、顾问?我们的孩子最终会有自己的人生,我们想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就必须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推动他们独立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所选择的领域做出新的贡献。让我们少一点强调考试、分数、输赢,把真正的学习乐趣还给他们。 --------(摘自《文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