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4-30 09:11 编辑
安全感来自温暖的家庭 追根溯源,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都是童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生活环境引起的。生活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灵、性格和情感都能得到最好滋养。反之,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归属感。 挪威医生克林格兰研究发现,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频繁争吵的家庭中,孩子学到的往往是反面的与人相处的经验,如难以产生对亲人的爱意和对外人的友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情笃和好、理解包容,经营好婚姻,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家庭教育之一。 严格控制并非“为你好” 融洽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瑟先科表示:“父母严厉管束,有时伴之以矛盾的禁条,往往成为孩子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滋生的土壤。” 部分妈妈出于“为你好”,严格控制女儿的人生轨迹、人际关系,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儿女终因无法忍受而崩溃…… 有研究显示:儿童期被父母过多地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普遍不快乐,且独立性较差。好的家庭教育应是在民主、平等、彼此尊重各自边界的家庭中实现的。身为父母,需认真倾听、接纳孩子的想法,满足其爱好和交友等愿望,换位思考。当父母不再强势,孩子的未来才会充满无限可能,其幸福力才会更强。 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通常来说,那些被父母忽略,与父母亲密度较差,频受打击,被欺负和未得到及时抚慰与正确引导的孩子,在内心没建立起自信的孩子,很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这是因为,父母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不成熟的认知,即我满足了别人,他们就会对我满意、喜欢我。 避免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父母平时应多关爱孩子,对其心理需求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孩子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纾解其烦恼;及时肯定和恰当地赞美,给他们安全感;帮助孩子设立“接受”的底线,即面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勇敢说“不”。保持密切的亲子互动,引导孩子多关注自身,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自我认同感、自我满足感。 -----(摘自《某报》陈若葵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