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有一个问题:“不能容忍孩子不优秀是个什么心态?”题主是个8岁女孩的妈妈,她说自己从小在父亲严格要求下长大,虽然一路品学兼优但父亲很少表扬她,总是挑她的不足,导致她至今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现在她有了孩子,她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成为一个“优秀但不快乐”的人。看到这儿还觉得挺感人的,但这个时候转折出现了,她说发现孩子没有按她的要求做时,她坐立不安,害怕没有管束好孩子,将来无法面对人生…… 果然,她的精神创伤导致历史还是重蹈覆辙了,这大概就是传承吧。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但大多数家长不觉得这是问题,因为“我从小也是这么长大的啊”,不是好好的吗。 其实开头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哪个家长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呢?从题主的描述来看,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题主所谓的不能容忍孩子不优秀,其实是不能接纳孩子的瑕疵,这是两码事。 一个班里总有优秀的,有良好的,有合格的,还有不合格,这才合谐,如果大家全部都是优秀,你的焦虑会更大啊,你品!其实很多家长有着同样的困惑,他们也许平时不好意思承认“我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因为怕“万一失败”,大话说出去了不好收场,于是我见过不少人说:“我要求不高,也不要孩子成为什么人类精英,能就很满足了。”这个“自谦式凡尔赛”真的挺不好笑的。 可能有些是出于自信,但还有一些纯粹是不了解自己孩子。搞不懂为什么有些家长明明自己那么普通,却总认为自己基因产下的孩子一定是非常优秀的,甚至是精英之才。 现在有些“学前教育”确实就是为了取悦家长。比如画画,老师会用套路带孩子完成一幅画,家长一看,我的天哪!我孩子的绘画天赋与生俱来,将来会成为千年一遇的大艺术家!也包括那些所谓的奥数班啊,英语早教班啊什么的,每一个都与各种形式给了家长无限兴奋的理由,让他们从中看到孩子闪光点,以为自己生了一个天才。但很快,放眼望去,大家发现马路上好多天才啊!这时候家长就开始焦虑了,就开始追求更卓越,更优秀,不断加码加压。 一部分被“取悦”过的家长,将萌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觉得自己的孩子必然是某个领域的精英,但又吃不准到底是哪个领域,于是让孩子不断去试错,试错过程中又接受不了孩子“不是这块料”的事实,一旦发现这个“神童”的残缺,就感觉是对爹妈基因的侮辱啊。 这其实就解释了知乎上那位妈妈的问题:“不能容忍孩子不优秀是个什么心态?”她的孩子真的不优秀吗?也许只是不完美、不面面俱到而已,但在她的眼里,那不可接受,因为她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尤其是当年不如自己的张三李四,如今的子女都比自己孩子优秀,她就更不服气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又一次印证了:最上面的不焦虑,最下面的也不焦虑,最焦虑的就是中间那一撮家长。不上不下的中间层,一面努力想要向上进阶,一面又要努力防止掉到下面。 就像题主这位妈妈,亲身经历体会过通过强压和严厉管教而带来的“相对成功”,这位从小不被父母接受瑕疵而长大的人,最终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不能接受瑕疵的。其实他们不是怕孩子不优秀,他们只是怕孩子回归平均值,或者回归到自己拼搏之前所处的那个层次,那就等于白费了他们这半生的努力。 希望下一代成为优秀的人,这一点毛病没有,但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什么是优秀”。 现在一些社会风气就很好笑,小区里有孩子考上清北,连居委会都要敲锣打鼓组织育儿分享会,庆祝这家培养出了优秀的人,宣扬只有像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才能称上优秀。
有些家庭对优秀的定义特别特别简单:“孩子什么都是第一,至少是前茅,就叫优秀”。在学校考试成绩第一,课外班成绩第一,各种竞赛第一,只要是又能排名次的东西,孩子都拿第一,俗称“全能学霸”。训自己家孩子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训,就只会说:“人家谁谁谁多优秀,每次都考第一……” 现在符合家长预期,不代表这个人未来一定优秀,而真正优秀的人也不见得读书时都是样样好。我们要培养的优秀,一定是善良端正的品行,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分数,一定是坚忍勇敢的品质,但不一定是处处拿第一,一定是具备受用终身的素养,而不是只看眼下的利益,一定是能创造价值的大能力,而不是拘泥于当下的小格局。同时要明白,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孩子也一样,就像你必须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家长,你也必须接受孩子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不是一串...排序字符,他是一个人。 我们每个人在世上走一遭是为了活出自己的价值,不是为了实现别人给我们预设的价值。你可以教育孩子追求卓越,但你对他的容错率也要提高。 (摘某报《了不起的妈妈》..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