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3-12 08:49 编辑
今天一线城市的孩子们,大多成长于一个讲求平等、提倡沟通的教育环境里,“体罚”对他们来说相当于史前传说。但与此同时,“如何教导行为失范的学生”也成了为难的话题。老师一个很小的不恰当举动就可能遭来自家长、校方的批评“三连”,弄不好还会自毁前程。 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也是当今困局所在,在美国的著作《娇惯的心灵》一书中,作者发现,全社会对青少年的过度保护,让时下的年轻人成为前所未有的“脆弱一代”。这种脆弱体现在“心智的闭塞”,年轻人面对异见、批评,接受无能。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在长大成人后,难以融入复杂、多元的社会。在国内,“脆弱综合症”在城市中产家庭中的孩子们更为凸显。孩子们一旦遭到老师的批评,就像撞到病毒一般,不堪一击。 事实上,即便是在以“宽松的教育”出名的西方,也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惩戒、只有鼓励”。多个国家的教育惩戒权都是被明文保障。 英国的《2006教育与督学法》规定了教师对“逾规”学生的处置权力,包括课后留校处置、周末留校、停学等,除此之外,老师也有权力没收手机、音乐播放器等影响学生学习和课堂纪律的物品。在美国,“罚站、不许参加课外活动、罚早到校或晚离校、被勒令离开教室”都是合理的惩戒措施,甚至在部分州,体罚也是允许的。 所以惩戒并非“我们的特色”,在任何地方,它都有自己的正当性。因为当惩戒不完全剔除,就可能沦为不负责任。 ------(摘自《新周刊》戈多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