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新政的第一个学期,教育部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行命题。要合理应用考试结果,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过程评价”替代分分必争 如今,用“过程评价”“等级评价”代替过去的分分必争。不再只看考试的结果,而是要关注整个学习的过程。 有的家长会担心没有考试这个“紧箍咒”,学生没有压力就不再爱学习了。这其实是狭隘地理解学习,把学习同等于学习课堂知识,把学习同等于学习考试考出好分数。如果把学习的效果只用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就会分分计较,必然导致超前学习。甚至出现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入学考试的时候考出了三四年级的难度。这不是在选拔人,而是在为难人。除了极少数孩子具有天赋,绝大部分小孩都应该遵循自身成长规律来学习。过早给孩子超出他能力的压力,并不会带来学习动力,反而适得其反。正由于忽视了人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甚至会出现厌世情绪。 探索未知,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广泛阅读,发展多种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外没有了学科培训,不必在考试技巧来回磨炼,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综合的能力,比如广泛的阅读、更多的生活体验,发现学科学习之外的更多的潜力。
学会自主安排,提高学习内驱力 减轻课业负担之后,孩子们多了自主安排的时间,可以用来增加阅读、加强体育运动,也可以参观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甚至可以用来发呆。 俗话说:“只学习不休息,聪明孩子也变傻。”如今,一些家长往往见不得孩子娱乐和休息,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紧紧张张。但其实大脑科学研究发现,适当休息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人看起来在做无关的事情,甚至大脑的后台在进行复杂的信息处理和加工。 (摘自《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