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安乐的“新生代”,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学习着多元的知识,可是却“听不见鸟语”“闻不见花香”,触摸不到世界的美好。孩子们的“冷漠”究竟是谁造成的,他们的感受力都到哪去了? “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上接触的内容太单一,缺少审美能力和生活阅历,对文学的感知力也逐渐下降。”来自杭州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讲述了在教授《背影》一课时的场景。在讲述车站送别父亲给作者买橘子的情节时。他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父爱”,结果学生一脸茫然地反问他“橘子和父爱有什么联系”。这位老师深感无奈:“一些书中所描述的经历,他们不能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和感受的匮乏,让我在教课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很吃力。” “母亲节那天,给学生布置了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几乎都如出一辙的‘头上多了几根银白的发丝’‘脸上布满了皱纹’……”又一位有相同烦恼的语文老师表示,这些孩子习惯用“技巧”替代“感受和认识”,不善于观察细节,也不会进行情感的传递。 崔红梅是一名高二学生的母亲,她觉得自己孩子的“情感张力”越来越小了,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觉得“这么点小事都解决不了”,看到美景也经常抛出一句“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已经把他需要面对的困难都解决了,他没有什么机会能够自己去探索生活、探索世界。”崔红梅之前还会带孩子看话剧、旅游,但孩子上初中之后,她将对孩子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学习上。 孩子冷漠、不懂得感恩的背后,除了家长的过度关注和疏离,学校教育的“偏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山西孝义崇德小学音乐教师岳晓丽表示,音乐作为美育课程之一,感受与欣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学校的音乐教育乃至社会上各种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往往只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单一、机械化训练,而忽略了艺术本体及其本质上的功能和作用。 在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看来,如果只讲求知识、技术,而忽视灵魂,人类无异于机器人。人类要求的并不只是知识、技术,笼罩在知识和技术上的,“最重要的是人的感受力、情感,还有同情心、洞察力等。这些都不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述、问答、抄写的方式能够学到的,而是需要慢慢熏陶的。”李跃儿曾在公立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多年。她观察到,很多孩子刚开始画画时“简直就是世界级大师”,但经过学习后,他们画出来的只是绘画的技术,而失去了从心灵流淌出的对于所画对象的独特感受。 “孩子的承受力、感受力、压力、恐惧、焦虑……我们忽略得太多,没有看到。”吉林省公主岭秦家屯镇二中教师李素怀曾发现班上有一名男生,常常用圆规的钢尖把胳膊和手划伤,旧伤未好又划上新伤,平时也很少与同学交流、玩耍,也未见过他大笑,也没见过他流泪。在教育生活中,李素怀发现越来越多孩子变得“麻木”。游乐场里,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此时他向旁边的另一个小女孩救助,希望他扶一下自己。但小女孩只看了一眼,便径直离开。与小女孩有类似行为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连一起玩耍的朋友也不帮忙,甚至很少有笑容,总是一脸冷冰冰的模样。 “一个缺乏感受力的人是暗淡无光的人,也会使身边的人感觉到暗淡无光、痛苦不已。”李素怀道,儿童青少年的感受力准确说是单一。造成这种单一的原因不仅在于孩子直接生命体验的匮乏,也在于成人正确引领的缺位。“成年后,我们变得准确无比,那种人类的、生命的、情绪的东西不见了。”由于自身缺乏感受力,且没有经过这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很多教育者对孩子感受力的培养无从做起,“这是教育的很大遗憾”。 (摘自《教育家》6月刊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