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7年《0-6岁儿童家庭教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实际生活中,能做到时常陪伴、表达父爱的父亲只有30%—40%。尽管有诸多原因,但父亲的养育不能缺。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代表阳刚,母亲代表阴柔,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父母之爱是不一样的。母亲更趋于感性、安全,呵护孩子的脆弱和敏感;而父亲更理性、冒险,成为力量和勇敢的代表。照顾孩子,父母都应该专心、出力。当个好父亲,要尽量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场”。例如在孩子儿童期,他们开始喜欢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父亲要告诉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树立“红线”思维,但父亲不能特别严厉,否则孩子会特别胆小,也不能过度溺爱,容易让孩子无法无天;到了青春期,父亲要处理好“在场”与“放手”,不要以家长权威压迫孩子,在需要帮助时,父亲要主动给孩子支持,切忌说风凉话,与孩子争输赢。 儿童心理专家强调,父亲参与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时刻陪伴”,而是在心理上让孩子感知到“有父亲做我的后盾”。出差多、工作忙的父亲,不妨多给孩子打打电话,但不要一聊就问学习,让孩子多讲讲自己的生活,发现孩子的积极面,帮助解决一些情感、人际上的困惑。另外,建议父母建立“合作式育儿”意识,一起带孩子。也要积极改善夫妻关系,促进父亲参与,对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强调父亲参与的重要性。社会也要增加父亲参与方面的宣传,促进父亲观念的观念的转变,营造好父亲带娃的氛围,专业人员如儿科医生、幼儿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也可帮助促进父亲育儿的意识。 ------(摘自《某报》钱英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