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2-12-15 09:05 编辑
“请说出你六位亲人的生日,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道高中入学面试题,令200余名前来报考的初三学生近九成答不出来。上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武汉市第六中学国际部招考现场。 这或许见证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除了满足孩子生活需要,督促孩子完成学校作业以外,一般很少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们把这类教育看作是可有可无或者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对孩子的生活需要,是尽其所能,对于督促学业,也是力尽筋疲、毫无怨言,宁可陪伴左右,绝不马虎半点。结果呢?成绩是好是坏姑且不论,十有八九,孩子不知父母生日。 这样好吗?当然不好。诚如主考老师张智圆说的,“初中生连父母生日都不知道,是不用心、不关心父母的表现。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以后出国深造时,远隔重洋的他们还怎么能对国家、对父母有一份责任感?有一份家国情怀?”这个诘问并不多余,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胜枚举的例证。 这种家庭教育的偏颇,根子在于父母身上。许多孩子的父母,也未必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因此代代相袭,实在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社会,也就在这样的单行道上移步向前,很难形成反哺和孝敬的氛围。子女随意埋怨责备父母,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场面试,只是社会伦理关系现状的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的病灶。如果视而不见或者讳疾忌医,继续重智轻德,除了培养出更多的“高分低能儿”,很难再有可资炫耀的成果。 ----(摘自《家庭百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