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半岛酒店喝下午茶时曾碰到过这样的境遇:邻座几个闺蜜样的女人一边喝下午茶一边叽叽喳喳的且不说,要命的是其中一个带着刚会迈步的小女孩,虽然有个保姆样的人一直紧跟着,但她们在餐厅进进出出的忙碌身影,再加上宝宝充满童真的尖叫声,与餐厅的气氛,真有些格格不入。 孩子的母亲看来是个阔太太,只见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宝宝穿梭于各餐桌却并无阻拦,反而以一种周违都很清晰听得到的“小声”说:“我们从小就教育宝宝要学做个小公主,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带她去高贵场所见识一下,这就叫家教。” 恕我老土!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家教”完全不一样。记得我的太外祖父还在世时,夏天开西瓜,外婆必先准备好一只小碗,将半只西瓜最当中最甜的瓤挖出来给太外公,然后再将西瓜切成一角角,所以我和哥哥从小就习惯吃没有顶部的西瓜。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接受的家教! 笔者还有一段难忘的有关家教的记忆,那还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家里已被横抄竖抄了N次。一次晚上又是一阵猛烈的敲门,我们战战兢兢地开了门,进来一位衣着朴素的女人,拖着个中学生模样的儿子。只见她厉声地责问儿子:“你确认是这家吗?”儿子怯怯地点点头。只见这妇女摸出一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我妈妈的一对钻石耳环和一只马鞍翡翠戒指。想来是这个中学生来抄家时浑水摸鱼揣进自己口袋。这种趁抄家偷鸡摸狗之事当时处处可见。只见这位母亲当着我们的面给了儿子两个耳光:“看你下次再敢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我们工人阶级穷归穷,穷得要有志气。” 40多年过去了,那大劫余剩的耳环和戒指还在,只是那对母子从此再没有见过!想来那中学生如今也近退休之年,不知也过得可好?但有这样的母亲,有这样良好的家教,他的人生之路一定走得很正。 在上海的七宝古镇,我们可以看到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先生的纪念馆,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张充仁当年在法国留学时,母亲给他的几封信,通篇无非是叮嘱他注意冷暖与友人同辈和谐相处,朴拙而简单。还有我们熟知的《傅雷家书》,翻译家的慈父情怀洋溢全文,讲的也是做人的道理和从业的品格,同样浅白易懂,这就是家教。 真正的家教就是朴质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哪像现今的家教,什么亲子教育,情商智商教育弄得复杂极了,而且,现在的“家教”就是父母带着子女在周六日疲惫地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除了小公主小王子外,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反而给疏漏了。 (摘自《嘹望东方》程乃珊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