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子并非可有可无 湖南卫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正在热播,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 许多父亲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目前许多中孩子都由老人和妻子照顾,家人觉得父亲没必要管孩子,而父亲也觉得自己没必要管孩子,只要把钱赚来就行。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父亲也不是想管孩子,而是觉得照顾、教育孩子太“烦”,对很多东西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主动败下阵来。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忙”不应成为推脱教育的借口 为什么父亲疏于教养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忙。”环顾身边不难发现,大多数父亲确实很忙,忙工作,忙赚更多的钱。但真的忙到一点参与教子的时间都没有吗? “忙”其实是一个借口,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洪分析,这与社会传统有关:“大多数父亲对于孩子不闻不问、态度粗暴、缺少耐心,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性别角色的差异,让人们认为女人更懂得照顾孩子,而男人就该在外打拼事业,因此父亲们多以忙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的缺失导致“第三性” 管教孩子时父亲让出阵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会理想吗?专家们都说不见得,甚至后果严重。“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一旦父亲缺位,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不恰当的‘严母慈父’格局,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甚至心灵扭曲。”杨洪说。 事实上,“严母慈父”很多时候是“严母缺父”,而父亲的缺失让孩子缺少了性别的模板。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医学心理与心理治疗研究室主任胡赤怡认为,这也是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所谓“第三性”的一大原因。世界由男女两个性别组成,所谓“第三性”是对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一种“戏说”。“男孩子如果没有了父亲的榜样,在女性的环境下长大,容易胆小、不够勇敢、缺乏担当、娘娘腔,举手投足、衣着装扮都带有浓厚的女性色彩。要知道,母亲养育的是‘男孩’,父亲培养的才是‘男人’。另外,父亲教育的缺失也会影响女孩的成长,因为正常的家庭结构里需要一个男性化的人,慢慢地,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 心理专家支招父亲教育 有鉴于此,在孩子教育中赶快补位和归位,这就需要父亲主动改变认识,担负起责任多学习。因为从父亲身上能够看到子女的未来,做父亲的在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中,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快乐的、浑身洋溢着幸福感的父亲。 (摘自《家庭保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