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又有许多孩子走进校门成了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心理是脆弱的,是需要呵护的,而有些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做了不该做的,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要抑制孩子的兴奋 入学头几天,孩子们的内心都是兴奋的,即使是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可能会说过不停,可能会问这问那,可能会反复说同一件事情,兴奋地又蹦又跳,家长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热情,抑制他们的兴奋,一定要配合他们“演戏”,等他们慢慢平静,否则会让他们对学习丧失兴趣。 不要用老师吓唬孩子 过了新鲜劲儿,有些孩子可能出现不愿意到学校的想法,或者磨磨蹭蹭“争取”迟到,或者在门口哭闹不进教室,或者装病……有些家长会说些“让老师好好管管你”、“等着挨批评吧”之类的话,可是这样多数会引起反作用,让孩子因惧怕老师更不愿意上学。家长应该对孩子说:“每个人都需要去上学”、让他明白到学校学习是不容商量的。 不要当着孩子面说学校、老师不好 家长之间有时会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负面评价,说学校或老师这不好、那不行,但是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因为那样无异于给学校和老师贴了张标签,可能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有先人为主的成见,进而生出抵触情绪,家长应该多说学校和老师好的一方面,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刚上学孩子的心理是比较敏感的,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不要谈论学习成绩、班极排名等问题,而且尽量不要批评孩子、对孩子发脾气。要多表扬,多给积极的暗示,家长之间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明显的心理压力,出现对新的校园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差等心理问题。 不要在校门口逗留 有些家长心理放不下刚走进校门的孩子,长时间逗留在学校门口,更过分的是,有些家长还告诉孩子,好好上课,我在门口等着你啊!这样,只会让他的内心更加不平静,影响学习效果,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要长时间离开孩子 刚走进校门的孩子非常需要心理支持,所以每天放学后父母都要陪伴着他,听他讲讲校园里的事情,与他做些亲子游戏,进行一些语言沟通。如果在这个阶段长时间离开孩子,则可能促使他产生分离性焦虑,出现情感断层,影响人格的发育,影响心理健康。 不要替孩子做这做那 有些家长心疼孩子,看着书包挺沉就替他背,看他写作业很难就指点一二,有时还亲自捉刀,这是很不好的做法,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都会促使他产生依赖心理。 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放学了,孩子回到家可能说些班里不好的事情,比如谁谁打我了,谁谁拿别人铅笔了……有些家长就趁热打铁地“指导”孩子,别跟他们玩儿,可是,小孩子都会犯些小错误,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玩儿,结果只能是自己的孩子“独立寒秋”,内心孤独无依。 不要拿上学太当回事儿 孩子上学了,有些家长太当回事儿,心情焦虑,整天坐卧不安,早餐吃什么、明天穿什么,都要问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百般呵护,放学赶紧歇着,有的还让孩子先睡会儿觉再写作业再吃饭,这只能害了孩子,因为一旦把这种焦虑状态传染给孩子,孩子就会紧张,影响学习效果。 不要乱给孩子扣帽子 刚上学,一些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是从小就有的,有的是到学校后习得的,听到老师的反映后,千万要细致观察、缜密分析、深入思考、具体对待,不能上来就给孩子扣帽子,什么多动症、自闭症、不爱说话、缺乏自信等,这些“帽子”会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式,真的使那些不良东西附着到自己身上,到时可就得不偿失了。 (摘自《家庭主妇报》9.3赵向辉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