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萌最近变成了一个“谈判专家”。小萌妈妈赵女士说:“女儿每天至少要跟我们两口子交涉谈判十几次,比如,‘早起没磨蹭的话,是不是可以带一些折纸到学校’‘晚上认真看书复习后,可以得到看10分钟iPad的奖励吗’等等。这孩子越来越会跟家长谈条件了,说出的条件和愿望都是不过分、很容易实现的那种,让我和他爸爸都想不出拒绝的理由,却又有一种被这个小孩儿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经常不知道怎么接招。” 上四年级的天天说:“以前都是爸爸妈妈主动跟我谈条件,比如连续几次测验优秀,就给我一个奖励,累计几次小的奖励之后,就可以换一个大点儿的奖励。时间长了,我就发现这样的换取奖励的过程太慢了。现在我更喜欢自己设计奖励目标,都是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努力获得的,比如买一本新书、玩一会儿游戏等,这种可以快速‘开奖’的感觉特别好。” 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说,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做一点事情就跟家长谈条件是一种不好的表现,一定不能孩子说什么家长就答应什么,要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果孩子提出的想法并不过分,并且是可以即时实现的,家长还坚持“延时满足”,那么就会产生亲子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孩子“谈条件”的表现。如果孩子做事积极阳光,提出的奖励条件明确又不过分,说明他正在努力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家长应该鼓励这种“谈条件”的行为。 此时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先弄清楚自己提出的“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奖励”)是否合理,然后再做好规划,明确如何做才能更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孩子合理的“谈条件”的行为,家长要保持认同加鼓励的态度,同时告诉孩子“谈条件”的尺度,家长不轻易承诺“大奖”,才能让孩子在规划做事时保持认真、冷静的态度,也能即时感受到做事成功的乐趣。 (摘自《今晚报》贾林娜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