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我国首次为幼儿成长设置标准,旨在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 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关注重点,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章节,3-4岁的孩子要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3-4岁的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 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4-5岁的孩子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 5-6岁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特产或景观。 连续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 《指南》为幼儿设定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出3-4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 可以做指导不能当“标尺” 《指南》对大多数孩子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但因为遗传因素、环境、教育等原因,也不能否认存在个体差异,不能把《指南》当成是一个衡量所有孩子的标尺。不能为了达到“标准”而硬逼孩子。 家长应该读懂这份《指南》 这份《指南》除了给孩子成长提供参考,更大的作用应该是扭转部分家长的教育观。 0-8岁都属于早教的年龄范畴,真正要开发和培养的是孩子好的生活习惯与能力,而并非过早地给孩子灌输知识。《指南》的发布,家长完全可以当做是一种育儿经验的补充。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绘画大师。”然而,很多家长不是鼓励孩子画出心中所想,而是画完问一句“像不像”。于是,孩子们渐渐流失了创新能力、独特个性。《指南》当作一个标尺来参照,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有现实意义。 (摘自《家庭保健报》)科学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