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摆烂式育儿”究竟好不好

0
回复
165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3 09: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2-5-13 09:47 编辑


“摆烂”是一个新兴的网络词汇,意思是眼看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干脆就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摆烂式育儿”的精髓就在于任凭孩子“作妖”,家长在一旁不为所动,揣起手来当旁观者。
孩子在公共场合化身“熊孩子”倒地不起,趴在地上撒泼打滚,你会怎么办?老一辈们会下意识环顾四周,生怕被路人笑话,赶紧将孩子连拽带抱一顿哄,孩子提出的各种小要求都无条件答应下来。但现在的家长可不一样了,他们知道了“熊孩子”的百态,上岗后暗暗立誓,绝对不能养出一个见啥要啥的娃。为了不惯着孩子,他们不仅拒绝妥协,还会配合“表演”:我就静静看着,理你一下算我输。
孩子躺地痛哭时,父母也没闲着,玩玩手机、拍拍照片,发朋友圈都有新鲜素材了!有些父母还会使出大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躺我也躺。
这样的育儿方式,有人觉得很好。因为一旦选择“认输”,孩子得到满足之后不会变得乖乖听话,反而会越来越任性,动不动就撒泼打滚,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也有人认为,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采取“摆烂式”处理,其实非常不妥。尽管这会让孩子知道“闹是没用的”,但在公共场合下,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很容易让父母在教育“作为”和“不作为上”失去判断力。
有教育人士表示,这种冷处理不过是错误地使用了“延迟满足”的教育理念,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首先,是情感上被孤立。面对喜欢的东西,渴望立即拥有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长久的延迟满足教育,孩子将被压抑住物质欲望和被爱的欲望。其次,是尊严上被打击。当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甚至被冷眼旁观或嘲笑讽刺时,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想要拥有某些东西”是不对的、是羞耻的,甚至会被洗脑成“我不配”,很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摆烂式育儿”的本质,也许不是年轻家长的放任无为,而是他们在教育方式上的一种探索。面对孩子当众撒泼哭闹,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做四不做”原则,值得家长们借鉴。
一做: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的,闹没用,实在想闹就继续闹吧。四不做:不骂、不打、不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假装离开。李玫瑾说:在街上,特别是有外人的场合,当孩子耍性子时,父母应将孩子抱起直接回家,或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看着他哭,进行一对一管教。
孩子是需要面子的,并且家长也可能会受到公共场合人群的影响,达不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因此,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把孩子抱到一个不会妨碍别人也不会伤到自己的安静环境中,陪着孩子,等他发泄完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再管教孩子。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撒泼打滚是在表达需求,只是暂时还没有学会达成目标的方法。必须要给孩子一个好好讲话的空间,等回到了家,拿一块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沟通。告诉孩子错在哪儿,应该用什么样的合理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摘自“家庭教育之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