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进入医学院的竞争相当激烈,而在医学院的学习和实习的压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适应的。我要讲述的故事,从美国一家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医学院开始。这所医学院,与美国其他大学的医学院一样,招收的都是成绩顶尖的学生。这里的学生们基本上每天凌晨3点30分起床,4点之前就到达医院,4点半早查房之前准备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医学生们接受着每周100个小时高强度的严酷训练。 可是面对如此优秀勤奋的学生,院长和几位同事们却开始担心,学生们经受过严格的课程和实习训练后,初入医学院时怀有的怜悯之心却在严重消退。 “等到他们毕业时,很容易把病人视为物品,可以修就去修理,修不好就扔掉”。院长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反思:到底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医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在竞争中击败对方。这种竞争心态,使医学院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有教授偶尔把论文期刊放在图书馆不能外借的书架,并要求学生阅读时,出现了有学生偷偷把文章剪下来据为已有的事。这让教育者们感到特别痛心:如果教育并没有让他们学到如何通过自我鼓励去学习,而是一心要在竞争中获胜,那我们是在培养具有医德的医生吗?如果未来的医生们只是盯着同行,对病人没有深切同情和怜悯心,他们如何给病人提供技术上的治疗和人性深层的抚慰呢? 意识到问题的院长和同事们一起,提议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这个新方案要求学生们从他们进医学院的第一天开始,都聚集在一位活生生的病人周围,为他们诊病并为疗程开处方。导师的工作是引导大家合作探讨,将注意力放在病人和疾病上,而不是学生个体间的竞争。 当然,并不是医学院的所有老师都支持这个变革。有人担心,新的教学法会把标准化测试的分数拉底。但是在这项新计划执行六年之后,不仅没人再把论文偷偷剪下来,医学院还不断收到表扬学生如何帮助病人的信件,并且,学生们考试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持续而缓慢地上升了。哪怕是刚刚进入医学院的学生,他们并没有多少医学知识,但是当他们围着一位活生生的病人时,会联系到自己生病的感受和看病的经验,为病人出谋划策。这种将冷冰冰的医学知识与个人经历、情感相连的方式,让学生们意识到——医生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了战胜其它医生。医生眼里应该看到病人,病人的疾病与情感,他们的痛苦、脆弱与期待。 美国的教育专家帕克·帕尔默说,在公开的、群体的论争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成为胜者。这种对于学习共同体的认知,背后也有着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撑。早期的生物学家认为:生活是个体之间从不间断的战斗,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斗兽场。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者更是把人际关系看成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不过,最近50年的生物学家早已不这么看待世界了:生态学研究提供的是一张合作共舞多于恐怖战斗的图景,共同体的概念远比只强调竞争来得重要。同样地,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物竞天择的阶段,而是要意识到我们生活一个一起编制的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自己成长的机会。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其他人被打败的基础上,如果今天的家长们,还在为了你的孩子比邻桌多考几分而奋斗,或许说明你已远远脱离时代的认识了。 (摘自“橡果成长纪”微信公共号 吴琪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