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多陪孩子吃饭,孩子才会变得更乖更明事理。”这不是谁家的私人经验,而是调查数据给出的结论。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提示学生行为偏差与家庭的关系的调查,样本为1532名中学生,男生与女生比例持平。 对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部分孩子学坏”的问题,研究人员从学校、家庭及社区三方面入手分析,并从与父母一起吃饭的频率,来测量学生与父母的融洽度。 统计显示,中学生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与其偏差行为呈负相关,即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越多,其偏差行为越少。其中,18.9的中职校学生经常不与父母一起吃饭,比例远高于公办中学生和民办中学生,正因为如此,中职生也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对于这一结论,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顿饭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陪伴和交流。要知道,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是缺失父母的陪伴,他们长大后的许多心理阴影、性格偏差等,大多会与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有关。”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轻则会缺少上进的动力,表现在学习上没有热情、行为上自暴自弃,重则会在长大后产生报复心理。比如,现在有些家长条件好的孩子被父母寄养在托管老师家里,家长以为出了钱,孩子也享受到了好的教育与生活待遇,但这些长大后,很可能与家长的意愿发生极大的逆转,“你要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是这些孩子的较普遍心理。 (摘自《新民晚报》王蔚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