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常常说“不行”“不要做”。然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斯蒂芬说,总说“不”让孩子感到自己总不被允许和接受,而且会一遍遍强化那些“不要做”的内容。所以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具体 当孩子行为不妥时,家长对其提出的要求越具体越好。比如,希望孩子少看电视,可以说“每天只能看20分钟电视”,而不是说“别总看电视”。要知道,父母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背后是对孩子的关爱,如果能具体有爱地表达,孩子更容易做出改变。 2.说明原因 告诉孩子怎么做的同时,家长可选择孩子能接受的原因进行解释,增加孩子做事的动力。比如让孩子少看电视的同时,告诉他电视看多了会戴上小眼镜,长大就不漂亮了。需注意,阐述目的时要避免过度强调恐怖后果。比如“别靠电视那么近,那样你眼睛会瞎掉”“别靠近围栏,一掉下去会摔断你的腿”等,这类解释可能让孩子陷入恐怖的深渊,变得不敢积极探索。 3.积极反馈 当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时,多给积极反馈。反馈包括两部分,一是针对孩子做出的努力,二是对孩子的感受予以回应。比如我们要求孩子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当孩子做到时,我们可以鼓励他说“你做得真棒!”但如果收拾过程中,孩子觉得累,甚至哭闹,家长也要及时给予反应,安慰、鼓励,或让孩子休息一下再继续。 (摘自《生命时报》李艳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