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美国父母认为,如果没有付出,小孩不应该有金钱。有些教育专家甚至不赞同称之为“零花钱”,而称之为“报酬”,或者称之为“工作支付”。在美国,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金钱观念的熏陶与实践,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美国还有一种小猪钱箱,分有四格,分别是存款、花费、捐赠和投资,教孩子如何对金钱做预算。最起码可教导孩子如何有计划、有节制地消费,让他们学会储蓄,然后再教他们如何精明地运用金钱。 父母给孩子钱的初衷为:一是让孩子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劳动锻炼。将“付费”和“非付费”的工作区分开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本来是件好事,但也有人指出,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纯粹为了钱而劳动。不给钱就什么都不做。其实这也好办。美国的教育学家建议,不要为孩子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支付报酬,有些活是要“付费”的,有些却是“非付费”。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付费的工作: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事,而是为集体(家庭)做贡献的。比如:公共区域的卫生、洗车、修剪草坪、修理屋顶等。 非付费的工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为自己服务的,以及一些孩子该做的基本小家务。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铺和房间、洗碗、扫地等。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所以没有报酬。 (摘自《北京青年报》高娓娓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