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孩子内化规则,进而发展成自律的品格,家长需分三个步骤做出努力。 ◎制定规则 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就必须给孩子强化规则的公平性,而不是“滥用”家长的权威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十分推荐使用“家庭会议”和孩子沟通,这种仪式感极强的方式本身就意味着尊重、谨慎,非常适用于给孩子制定规则。 召开家庭会议要注意平等民主。假如家长对孩子提五条要求,那么孩子也同样可以对家长提五条要求。比如,家长要求孩子一天只能看3次手机,每次15分钟,但孩子不同意,提出一天看五次,爸妈不同意,继续与其讨论,最终达成双方同意的每天看3次、每次15分钟的“规则”;同时,孩子也同爸妈提出不能说脏话的约束规则等。对于破坏规则的后果,也要在会议中一并仔细讨论。全部讨论完毕后,将制定的具体规则写在纸上,全家签名以示慎重。 此外,家长应肯定孩子已做到的正向行为,鼓励对孩子坚守规则意义重大。 ◎执行规则 制定规则后,当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除了保持平常心之外,还应意识到“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契机来了”。 此外,孩子一天内用完手机的3次机会,第4次要求玩手机时,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不可以。被多次拒绝的孩子可能无法控制情绪,出现“打人”等行为,这时家长必须坚定地教育他“难过是可以的,但打人是不对的,这种行为绝对不会让你得到手机”,或给予他选择权,明确告诉孩子“如果你选择现在继续玩手机,那么未来一周都不能玩手机了”。 ◎巩固规则 特殊情况下,家长有时也会动摇执行规则的决心。比如,家长忙于工作时,孩子闹着要玩手机,家长难免会“同意孩子继续玩手机以换来片刻安静”。这种态度势必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可试探着打破规则。家长要从为孩子建立自律品格的长远角度考虑,给予他确信一致的回应:第四次玩手机是不可以的,只要规则被持续强化,孩子就会明白规则不会因为任何环境和任何人的感受而改变。 当家长自身感到不安或无助时,可先按下“暂停键”,并真诚地告诉孩子“我现在感觉很不好,需要时间冷静待一会我们再讨论”。孩子会意识到家长是认真的,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家长带来不好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家长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示范,让孩子了解实施规则是真诚公平的,而不是趁机发泄情绪。 (摘自《南方教育时报》吴清燕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