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他精神 研究表明,利他行为(爱人、助人)会让人快乐。乐于助人的青少年心理更健康,更活跃、更积极、勇于接受挑战,抑郁症患病率和自杀率也比其他人低。 2.运动习惯 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可强体健身,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控力和意志力。需要提醒的是,要注重锻炼的强度和可持续性,可以鼓励孩子加入学校的运动社团,参加社区比赛等。 3.兴趣爱好 人们在做自己爱好的事情时,更容易沉浸其中,往往能够体验到一种全身的快乐。在出现情绪问题时,这些兴趣爱好可帮孩子跳出情绪的旋涡,体验到快乐。 4.审美力 即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领悟到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能欣赏自然、社会和人的真善美。人类的智慧程度越高,情感就积极,成就也会越大。 5.享受当下的能力 生活由无数个瞬间组成,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每个瞬间的意义,并使每个瞬间都有意义,生活也就有了意义。感受当下的能力可通过一些练习获得,比如“葡萄干练习”:取一颗葡萄干放在手中,观其形状、褶皱,用手指感受它的形状,用鼻闻其味,最后通过咀嚼细细品味。 6.感恩之心 真实的感恩不是感人,而是对自己所拥有之物的一种满足,是快乐、轻松、幸福的体验,它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心理上的放松,而不是压力。可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常让孩子记录值得感恩的事,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经常回忆那些在生活中帮过我们的人,以及周围的人的善良、道德、崇高之举;写一封感谢信或打一通表达感恩的电话;多和充满感恩的人待在一起;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 6.成长型思维模式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通过努力、良好的策略、其他人的反馈和帮助,自己的能力可以被提高。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可通过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培养:1.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父母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孩子应利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努力孩子注重努力的过程,变身“努力家”。2.父母乐观地面对和处理孩子偶然的失败。多引导孩子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寻找改进方法。3.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让孩子明白,再强大的人也会出错,坦然接受、及时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摘自《父母必读》彭凯平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