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这样做,孩子不会“家里蹲”

0
回复
210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07: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一群被称为“家里蹲”的年轻人通过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精准地戳到不少家庭痛点。“家里蹲”是指类似于“蛰居族”的30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没有社交和学习、工作、闭门不出,且宅家状态持续半年以上。与“蛰居族”不同的是,“家里蹲”一族通常接受过良好教育,也曾在走出校门时踌躇满志,却在现实的打压下逐渐缩回到自己厚厚的壳里——拒工作、拒绝社交、拒绝进步。
作为人的第一成长环境,家庭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把孩子养成“家里蹲”,是家长的失败。那么,如何避免培养出“家里蹲”孩子呢?
什么造成“家里蹲”?
关于家里蹲的状态,有个关键词:回缩。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没有志向,而是因为经历了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无力接受与理想中相悖的结果,才退回到了心理上的“安全区”。
二十年前,在“家里蹲”还小的时候,网络还没有如今这样发达,他们看什么书,上什么培优班,学什么兴趣班,甚至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都取决于父母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孩子的价值观——什么是值得我去奋斗的。
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梦想。那么“无力感 ”又是什么导致呢?如今,孩子们的生活几乎都被学习这一件事情占据,“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家长们长期待的状态,于是,孩子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更不用说世界上的大小变革。
同样陷入作业、成绩漩涡的家长没有作余力引导孩子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这就导致孩子对这个世界既不了解,也没有处理问题的经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退回到安全封闭的小世界里。“做题家”这个说法,虽然讽刺,却也真实。
和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如何帮孩子避开“家里蹲”?首先,要避免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行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做法。
我曾经和几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聊天,他们的妈妈都是全职妈妈。我问他们:“你们希望妈妈上班,还是在家里照顾你呢?”这些九、十岁的孩子无一例外地希望妈妈拥有自己的工作,因为妈妈去工作,就不会一直在家盯着他们了。
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却成了亲子关系的转折点。这违背父母本心的状态,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最好的亲子状态,不是忘我的陪伴,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成长,需要的不是干涉和监督,而是示范和引导,诸如成长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守规矩、交朋友、做选择、去支持……这些都需要父母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亲身践行,而不是隔岸观火地对孩子进行约束的指导。
帮助孩子联接社会
为了不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需要与社会联接,只有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看到、听到或经历不同的事情后才能够习得人生经验,继而不断地形成、迭代自己的应对方法。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连接社会呢?经常带孩子参加混龄亲子活动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的孩子从小都和同龄人交往,不了解不同年龄人的思想差异,更不了解大人的想法,也无法顾及比自己小的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就形成了“代沟”,难以彼此理解和体谅。混龄的环境,则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今后也能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避免成为“家里蹲”。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有选择地和孩子聊新闻,挑选适合孩子的新闻视频,帮助孩子透过新闻看世界。经由新闻,他会看到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会看到一个事件引发的诸多后果……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第六期 祝宇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