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谁小谁有理”,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0
回复
173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5 09: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年说》节目曾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小女孩哭着站在舞台上说:“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二话不说就教训姐姐,当她辩解时,他给出一句话: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节目中,他还举了“孔融让梨”的例子,然而是错用了。
这一经典的话语,在传统家庭的领域中不断被使用。问题是,这句话折射了一个延续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代人的误区。这就是,这句话暗藏了“谁小谁有理”的标准,只要是大小孩与小小孩发生的争端,到“父母官”那里做评断的话,一定是大小孩输得体无完肤。
吐糟少年的委屈,证明了这个事实:在一些家庭内部,关于谁有理往往不取决于实情,而是取决于“谁更小”或者“谁能闹”。而“最更小”往往是最受宠的,一旦“最小的”闹起来,而做尊长的又不能一碗水端平,那就应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潜规则。
而这样的情形,不止于二胎时代。很多国人从小被灌输的这个歪理,形成一种怪异的传统链条。
“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还包含着“小小孩再无理也总有理”的意思,这就欺负人了。小小孩自然没有“原罪”,他们的“胡搅蛮缠”也并非天生,症结在于,骄纵始于为人父母者,他们选择性的对自己的子女施加恩惠,把施爱不匀视为理所当然,造成了一个家庭内部关系的不均衡。
问题还不止如此,“谁小谁有理”不止在一个家庭内部搅乱情感沟通,还在家庭之外制造种种争议。曾有一日,在北京五棵树松一家书店里,一名男孩不顾身边人抱怨,在店里大声嚷嚷。前来劝阻的女店员,却遭男孩指着鼻子怒骂:“信不信我抽你,信不信!”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身边的妈妈一把护住男孩:“他还是一个孩子,你别搭理他。”“谁小谁有理”瞬间变成一种袒护,甚至暗示警告之意,折射了家庭教育的“跛脚”之处。
令人警醒的是,有些家长就连自家孩子做了恶、犯了法,也习惯性来一句“他还是一个孩子”。想想奸杀幼女的那个13岁大连男孩,想想把男童扔下楼致其坠亡的那个10岁女孩……我们岂能唯“小”是尊、因“小”失大?
必须承认,常人在与这种说法遭遇时,虚晃一枪、避而远之的多。原因很简单,怕落入以大欺小、胜之不武的恶名中。
其实,“谁小谁有理”是“谁弱谁有理”的衍生之物。“弱”未必是真弱,“小”也未必真小、真弱。但在形式上,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表达的是一种对于正常秩序的撬动、对于公平原则的挑战甚至颠覆。
以此而论,对于这种观念,着实不能一味退让、妥协。
小女孩的委屈,希望她的父亲能懂,她要的不是在两个人的关系中能“赢”,而是被公平对待,她受的委屈绝不是应得的。
(摘自《南方周末》伍里川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