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长看来,进入好的学校、考入好的大学,现在仍是唯一的成才路径。殊不知,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创新与个性化,而不是通用性、标准化。 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画,题为《某种教育》。画的是一个师傅用力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具里按,桌子上站着一排一模一样的小泥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因此提出了“教育是农业”的理念,认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然后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我很认同叶圣陶先生的理念。教育是一个缓慢培养人的过程。如果把教育当成工业,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就业困难。因此工业化生产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市场缺什么,就迅速生产什么。另外,因为工业是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所以不允许出错,否则生产出来的就是“废品”。比起工业,农业更加多样化。孩子就像麦穗一样,有自己的天赋、气质、个性和生长节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儿童认知模式的成熟需要千百次尝试,从犯错中汲取经验。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给他指明一条出路。给孩子出路,就是父母不否定、不指责、不冷漠,接纳孩子的错误,并且培养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投到孩子身上,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教育投入越大,期待自然就越高,要求有高回报。一旦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点不符合父母期待的地方,父母都会很焦虑。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井里的青蛙很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他去看海,大鳖同意了。青蛙第一次见到一望无垠的大海时,兴奋地“呱呱”大叫,一头扎进大海里,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摔得晕头转向。海水又苦又咸,周围找不到一只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告别大鳖回到井里,这里虽小,却是最适合它的乐土。 父母需要正视一个现实: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满足父母的殷殷期待。如果让成功的标准更加多元,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他可能没办法成为一只遨游海洋的大鳖,但可以做一只在井里自得其乐的青蛙,快乐的人生也是一种成功。 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每个孩子的基因和天赋不同,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更不同。所以,父母不能对孩子期待过高。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守望与发现的过程。守望靠耐心,发现靠用心。父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兴趣、特性与天赋,因势利导,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个体,成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人。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摘自《解放日报》杨雄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