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信息爆炸、知识快速更迭。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拥有快速适应甚至领跑的能力,是很多家长热切思考的问题。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教授专门整理了自己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为终身成长打好基础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谈到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查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他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自己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那么,他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一般更倾向于待在舒适区里规避挑战,认为自己对很多现象是无能为力的,也不大有愿意接受批评。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欢迎挑战、拥抱变化,总是在寻找机会,关注什么是可能的,并且想去改变那些不可能的。相较而言,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珍视反馈、主动学习,更喜欢探索新事物、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 我特别想引用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雷蒙在欢迎首届新生时说的一番话。他说:“大学教育不只是给你们前人的智慧、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要告诉你们某个 正确答案。大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出色的学习者,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懂得如何去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向学生提出非常难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应该教学生如何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同时看到别人如何以同样的精深、独到的方式,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这段话很好地反映了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实施教育,以及我们的教育目的、方式和手段,应该怎样去适合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 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成长型思维?我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教育维度,都是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 树立“底线思维” 我们一直在说:“竞争无所不在”“竞争压力大”,但孩子到底是和谁去竞争?和自己竞争、和时代竞争,还是和周边的孩子竞争?很遗憾,今天很多家长眼中的竞争对象往往是同龄人、同代人,甚至是隔壁人家的孩子,这就值得深思了。很多家长把“成功”简单定义为:让孩子进一所“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能进985或211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大多数家长都这么定义“成功”的话,那么肯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有人会被“挤”下去。但如果大家都能够以成长型思维看待“成功”,实际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在不同的学习道路上,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可以获得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孩子和家庭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对个人价值实现的理解。怎么定义“成功”,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家庭幸福也非常重要。作为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设定很苛刻的标准,而要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我的心目中,排在每一位的“底线”是身心健康。再次,能够自食其力、养家糊口。 家长要鼓励孩子逐步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要随大流,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为此,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阅读、沟通、交流、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同理心、团结合作能力等也十分重要。 我有四句话想送给我们的家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要简单地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里,文化体验、社会实践与科研实践、在线学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平台;考上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人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专业未必是终身职业。 (摘自《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