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教孩子从换位思考中提高情商

0
回复
133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0 09: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3-30 09:42 编辑

      “你要知道分享”。这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2岁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女儿的幼儿园很另类,园长直接说,在我们课堂里,老师不会说“分享”这个词。分享应该是孩子自然选择的行为,而不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我们相信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情商培养。
知道“我的”“ 他的”“大家的”
      2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很多孩子开始非常清楚地划清自己的领地,常把“我的”挂在嘴边。这是非常可喜的认识发展,说明孩子开始清晰地认识界限,认识自己了。这时就需要及时回应,“对,这是你的玩具”;拿孩子东西时需要请求,“宝宝,我能拿一本你的书吗?”并且不能忽略,尊重是互相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时,我们也要开始让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理解“我的、他的、大家的”。 孩子乱摸家里人东西的时候,开始提醒孩子,“这是我的鞋子,你要穿的话需要询问妈妈,就像妈妈询问你的玩具一样”。在公共场所抓住机会就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是图书馆的书,图书馆的书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看”。
    防止孩子“大过自我”,不是打压孩子捍卫“我的”意识,而是需要扩大孩子的认识词汇,引入“他的、大家的”,这样他们才不会有默认“任何东西都是自己的”霸道行为。
不一定分享,鼓励轮流玩
    在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处理孩子抢玩具冲突时,不使用“分享”这个词,而是提醒孩子们,“看上去你也想玩这个,现在小朋友正在玩,等他玩好了,你可以接着玩。这是大家的玩具,我们需要轮流”。
       “分享”和“轮流玩”,看似意识接近,但育儿核心是不同的。“分享”是结果,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育儿中,“分享”变成了要求,变成了教育的手段,带有太多的强迫意愿。
      “轮流玩”,陈述的是事实,而且女儿幼儿园会鼓励正在玩的孩子尽情的玩,直到他们自己真的玩好了,下一个孩子才可以继续玩。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教育时那样,一旦父母说了“我们要分享”,就不管不顾地把孩子手上的玩具夺下,然后塞给另外一个孩子。
     园长说,孩子其实很容易满足,只是我们经常一次一次打着“要分享”的教育名义,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不被满足的孩子就会更加拼命地抓住正在拥有的东西。只有体会过真正的“拥有”,孩子才会主动分享,这样看似不分享,但恰恰养成了一批愿意分享的孩子。
以规则为解决问题的原则
    女儿所在的中班孩子从2岁到5岁。但老师从来不会说:“你更大,你分享给小妹妹吧。”每次遇到类似“分享”冲突,老师都遵守原则:“这是谁的玩具?这是我们大家的,那你要等待,等她玩。”
     而面对孩子从家里带来的玩具,老师也会引导孩子从抢夺玩具变成主动解决问题:“哦,这是菲利普自己的玩具,他可以决定是否给你。我们一起来想想,可以怎么做让菲利普愿意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呢?”这样的简单两句话,前半句强调了物权概念的原则,后半句引发孩子思考。
    不少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只会大哭大叫:“我就要玩这个”老师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一学期过去,每个孩子似乎都成了谈判高手:“我看到你在玩汽车,我这里有积木,我用积木搭桥,你的汽车可以开过来”“我今天带了一个布娃娃,你要不要和我交换玩一下呢?”
       当然,并不是每次谈判都顺利,也有孩子失望大哭,这时老师就会共情陪伴,安抚孩子的情绪。但大部分孩子去谈判后,无理取闹的情况少了很多。
     这是也是园长一直强调的,真正的“赋能”,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去帮忙。处理的结果的确重要,但处理过程中让孩子找到掌控感更加关键。
      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同时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化解自己的需求和规则产生的矛盾。所谓的“高情商”,并不是压抑自己情感去让其他人开心,而是可以接纳理解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并且可以动脑筋来寻找“双赢”。
------------(摘自《某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