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父母为何总是让孩子扫兴

0
回复
40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4 09: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6-4 09:03 编辑

      为什么有些父母含辛茹苦为家庭付出,却让家人很不快乐?为什么有些父母明明想和子女朝着幸福的目标努力,却制造了家庭痛苦?那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成长中都是有缺陷的、有心灵创作的,如果缺少自我察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痛苦传递下去。
以自我剥夺来诱发孩子内疚
     有的父母成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贫穷、饥饿的记忆贯穿了整个成长时期,因此跟成长在物质丰富年代的年轻人消费观念截然不同。比如说,面对一筐桃子,很多父母总要先吃烂桃,结果从来没有吃到过一口好桃。
      即使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但精神和爱的方面也可能同样匮乏,因为他们的父母那一代人疲于奔命,难以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在物质、精神、情感三重匮乏下起来的人,成为父母后,会习惯性沿着过去的行为模式,无法满足新一代成长中的情感需要。
以讽刺批评来表达关心
  虽然现代的教育强调夸奖,但依然有很多父母习惯性地讽刺、打压孩子,还自认为是在关心孩子。更有甚者,把关心变成了诅咒,比如明明只需要提醒一句:“检查一下行李”“注意看路”,偏偏要加一句“你就是丢三落四”“别让车子把你撞飞了”。
     人类的心理机制决定了人们会对负面表达特别关注,因此父母本来是想表达关心的话,如果偏偏要加一句假设的不良情境,往往会给孩子带来非常恶劣的心理暗示。
   这些行为的心理来自骄傲恐惧。传统的父母不习惯表扬孩子,甚至在别人面前要贬低孩子,因为奉行的是谦虚、低调、一切功劳归于长辈的理念。父母生怕孩子过于高调,认为“木秀于林凤必摧之”,所以从小就要给孩子挫折教育。
以爱之名来行控制之实
     很多父母嘴上说:天下无不是父母、父母都是为你好。实际上他们的很多行为却让孩子感到痛苦,这样会导致孩子长大之后也无法区别什么是真爱,反而会靠近那些让他感到痛苦的关系,这是因为他熟悉的人际关系。
   这些行为折射出父母对于失控和被拋弃的恐惧。做父母的被教导“牺牲是高尚的”,牺牲得越多,才显得自己无私,尤其是女性,牺牲得越多才越被赞美。但如果总是在自我牺牲,父母也会感到疲惫不堪,压抑的愤怒在某一个时刻有可能就会突然爆发。
      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需要能力的。作为父母,每天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不如先从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开始学习吧。
-----(摘自《科普时报》李峥嵘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