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5-30 08:57 编辑
前不久发生 发生这些问题立刻求助大人 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遇到哪些事情必须立刻找大人求助。比如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让娃马上告诉大人或者老师,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要坚决行动! 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了 一定要跟娃强调,身体不舒服,不要硬扛,哪怕是在上课,也可以“三步走”:先举手,再起立,告诉老师请马上帮助我。 大小便、口喝、想休息等基本需求 在学校忍着,导致尿了、拉了的孩子不在少数,甚至到了中学、大学,还有孩子身体不舒服不敢告诉老师,坚持上完体育课的情况,这些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敢于自己发声。 情绪达到受不了的程度 当孩子害怕、紧张、特别委曲、被身边的人恐吓而自己解决不了时,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表达需求不等于“告状” 一些内向的孩子需要突破心理关:让孩子知道,和老师沟通是可以的。家长可以教孩子先从跟老师打招呼、分享一件小事开始,平时有意识地邀请朋友、小孩子到家里来玩,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等,尽量保证整个经历是正向的、孩子是舒服的。 这里要说的另一种情况是,关于“告诉”老师的衍生物,那就是孩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频繁向老师告状。慢慢地,老师就会烦、忽视,让他管好自己的事,不要随意告状。结果,很多孩子遇到问题了,真的就忍着。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告状和需求的区别。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在告状?可以问孩子:你去找老师反馈情况时,并没有很想解决问题,而是希望老师管一下,或者是觉得如果老师不管,那你也跟着做。比如:上手工课,同学没带剪刀,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是不是可以想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你完全可以和他轮流用你的剪刀,而不一定要和老师说,对吧? 告诉孩子,表达需求,是从自己出发表达自己的需要,当你在说这件事时,你已经动过脑筋尝试自己先解决了。但你解决不了,所以才请求老师帮助。比如:同桌上课挠你,第一次挠完,你就表达不可以这样做,而且你还把椅子往另一侧挪了一下。这就是你自己动了脑筋,用行动想要自己解决。你的身体不舒服了,难以忍受了,这时,你表达的是自己的合理需求。 “需求”“告诉”这两个词,家长们可以结合学校发生的例子和孩子的年龄,对其不断强化和区分。当孩子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求助不是老师所说的告状,他就更有勇气来表达需求了。 自我是无比重要的 虽然我们总强调“遇到事情要和老师说”,但日常生活中,别忘记和孩子讨论:这件事你自己能解决吗?帮孩子学会区分“目标”和“手段”。比如“告诉老师”不该是目标,它只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告诉孩子,身体不舒服了,那怕举手被拒绝了之后,我们也可以大胆走出教室,向别人求助,虽然这一步也无法保证不发生悲剧,但也许就是这样勇敢的一步,结果会大大不同。 所以,让身边的人真正帮到孩子,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求助: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需要怎样的帮助,当我求助而大人没有立刻支持时,我要如何坚持。说到底,是“坚持地表达自我”,而这背后一定是让孩子相信,他的自我是无比重要的,他是值得被倾听的。至于求助的方法、步骤和勇气,都是可以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 -------(摘自《某报》杰西卡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