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2-2 12:26 编辑
有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能不少人会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迷信。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有科学道理的。 所谓善恶,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利于社会与他人。一方面,道德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法律”,当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危害社会与他人利益时,其内心会受到“良心”的自我拷问,因而会矛盾重重,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最害怕的是孤独。一个经常“行恶”的人,往往为众人所不齿,被周围人疏远。因而,所谓的“恶人”,心理压力会比平常人要高得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时还会产生躯体疾病。 此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一个常有善行的人,往往会有一种价值感、成就感,即我是有用的,社会是需要我的。这种感觉会使个体的自信心增强,进而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同时,通过行善把自己归到了好人这类群体中,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求,这些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会使个体经常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 ------(摘自《家庭医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