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1-22 11:23 编辑
很多东西在书本之外 周建平生于20世纪50年代,他接受基础教育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他们这一代人没有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中学阶段,学校经常停课,学生下乡劳动。 回想起这段经历,周建平很感慨:“你不能说我们不完整:书本上的东西我们是学的少一些,但是一个人,很多东西是可以在书本之外学习的。” 1977年,周建平考入后来有“人才森林”美誉的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系。大学期间,周建平读了很多与专业无关的书,甚至有些超前的书——这个本科生把不少时间花在读其他的课程以及研究生阶段的书上了。 状元不是最优秀的 周建平注意到,现在的很多孩子被家长逼得“非清华北大不考”。“我敢肯定,状元不是最优秀的”。 在周建平看来,无论中外,选拔人才的竞争都是残酷的。但是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怀有良好的心态,避免追求“华山一条道”,为自己划定一个合适的底线。“年轻人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气,但是也要能够接受不同的结果。”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是终身的 周建平的儿子说,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让父母花一分钱用于补课。以至于当他考入长沙一中的理科实验班时,周建平夫妇感到“很意外”。 “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全面:让孩子们从小受到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社会应该对家长们进行一些教育,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们的成长并不是上一个名校就能解决的。” 周建平跟同学交流教子经时总结:“家庭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力才是终身受益的东西。”父母给孩子的“正能量”,是去引导孩子做人,而不是要求孩子明天“考个一百分回来”。 这们载人航天工程师的总设计师继续“无为而治”——他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没有子承父业,去做科学家。如往常一样,周建平尊重儿子的选择。 ----(摘自《某报》原春琳张国 文)名人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