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到底是“爱”还是操控

0
回复
142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3 08: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读到学者刘瑜《我在父母的爱中...》一文,非常感慨。她写出了父母那种充满了否定、操控的“爱”对子女的压抑和心理上的窒息。有类似感受的子女不在少数,值得为人父母者警惕。
譬如,着装本来是属于审美范畴的事。审美是主观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多父母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觉得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看,孩子(哪怕已经成年)就不能穿,否则就会对孩子施以各种贬损、打击。有位女士和她的服装设计师女儿衣品差异很大。她端庄、高雅,女儿随意、嬉皮。在她看来,女儿穿得像个“街妹”,从审美趣味上升到道德论断、人格攻击,引起剧烈的纷争。
很多父母也会干预孩子的发型、妆容、佩戴的饰物,臧否孩子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游戏……贬低甚至侮辱他们不喜欢的风格,严重伤害子女的自尊。饮食、起居、冷热之类纯属个人感受范围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干预的范围,以至于“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的说法流行。
至于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学业、职业、婚恋之类的人生大事,我们就更不会置身事外了。
作为父母,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阅历丰富,见识深广,可以替孩子下判断、做决定。刘瑜就曾试图捍卫自己的趣味,告诉妈妈“你有你的审美眼光,我有我的审美眼光”。妈妈不认同,“用一种不容商量的口气断言说,‘审美眼光上,你还想跟我比?’”有位妈妈更是迷之自信。虽然对儿子的专业和业务完全不懂,但不妨碍她对儿子的工作指手画脚,儿子表现出不耐烦,她甩出一句,“告诉你,你妈跟你说的都是真理!”
刘瑜如此描写父母的“爱”对她的影响:“就我自己来说,只要一和父母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退行——与成长相反。
很多父母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在孩子的世界横冲直撞,全然意识不到,这样的爱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困扰、伤害。真正爱孩子,就要区分爱和操控。真爱是无私的,操控则是把子女视为附庸,想让他们跟着自己的节奏起舞,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中间常常还涉及撒谎、欺骗——我们美名其曰“善意的谎言”。
如何避免和孩子的冲突?把孩子看成另外一个主体很难,不妨试着把他们当成客房,或者别人的孩子。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很难不把子女当成孩子。我们安排不了自己的焦虑,关心、操心、管的太多。如果把孩子视为房客、别人的孩子,就更容易在情感上抽离,这样,很多矛盾自然消解。
这是否意味着不可以对孩子的事情发表看法呢?当然不是。但不是为了说服、纠正,更不是软硬兼施逼迫孩子接受——否则就是操控。我们可以分享看法,但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摘自《某报周刊》彭小华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热帖推荐

更多+

最新资讯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