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一块青紫。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有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 同是4岁孩子的家长,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他坦言,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霸道总比懦弱好”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我认为孩子拒绝‘动手’不一定就是懦弱,而是善良的表现,作为家长这时候不能责备他,而应认可也。”黎女士说,他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还手。黎女士认为,动手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受伤的也是孩子。“小孩子不知道那些地方不能够打。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认为,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结果。3岁以上的孩子可根据当时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还是去请大人帮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摘自《育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