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所名牌学府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新生中超过30%的学生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个团队,对二十多个孩子从两岁跟踪研究到二十多岁,有个重要发现是,那些发展状态理想、成长健康的孩子身上,有两颗种子很突出:主动性、自制力。 米歇尔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在一个幼儿园做实验:三四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面前放一个棉花糖,大家一起玩游戏。研究人员说:请孩子们注意,这个糖摆在你面前,你可以吃;但是如果你能等到15分钟以后再吃,就会给你两颗棉花糖。小孩子就开始选择了,有的小孩说我可以拿到两颗,我就忍着,出去玩,回来就拿到两颗,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看到一颗糖马上就吃了。 这个研究进行了很多年。到高考的时候,研究发现,能等待的前三名和不能等待的后三名,高考成绩相差了210分。后来发现,能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这说明——当一个人能够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更大的收获,能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的时候,这种自制力是非常宝贵的。而一个孩子如果只顾眼下满足,将来发展可能就会遇到一些问题。 现在,一些家庭总是超额或无限满足孩子,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有一种论调就是,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最容易发现他的优点、缺点和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管还是不管呢?有的父母会说,别管他,长大就自然好了。可是转眼孩子长到十岁之后,父母会发现,实在忍无可忍,但是却越来越管不了了。 韩国教育部的前任部长,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他的研究发现,孩子十岁前需要严格的管教。十岁前管教的重点,是让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因为十岁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这时家长对他严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没有关系。而十岁以后教育的原则是理解和尊重,因为十岁以后就进入了青春期。这时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但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是孩子已经能明辨是非,养成了好的习惯。 所以,我们的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有战略性的思考。千万不能小的时候放任,大了之后管不了。 (摘自《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