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餐桌浪费现象却不容忽视,因此,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从学校层面来说,“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全体师生共识,也是众多师生共同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早在七年前,由热心民众发起、餐饮业界加入的吃尽盘中餐——“光盘行动”,掀起一股餐桌新风,唤起了人们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责任,培育了新的生活观、消费观,并延伸到企业、学校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可否认,近年来,“舌尖上的浪费”有回潮的迹象。查阅权威数据显示,从大宴会到小餐桌,从街边餐馆到学校食堂,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同样,各种不自觉的浪费也惊现不少学校食堂,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师生关注的往往是干净卫生、菜品精致,至于是否浪费并不太在意;一方面,众口难调,一旦饭菜不对口味,往往被倾倒;另一方面,虽有勤俭节约的正面激励教育,但暂未形成各方打出遏制浪费的“组合拳”。 如何把“光盘行动”这样一种利他、利己的美德善举,从不自觉变成自觉?破解这一困局的重心在于“勤俭”“节约”这两个医治“铺张浪费”的名医。 节约的反义词是浪费,这是一种行为方式。遏制浪费,除了从正向多个维度加强教育引导与激励约束,还需采取逆向思维进行“柔性”约束。一方面,响应师生动态诉求,将节约做实到细微之处。有条件的窗口可丰富菜品花样,灵活调整菜品供给,探索推出半份菜或小碗菜服务,让大盘变小盘,小盘变“光盘”。探索逐步淘汰机制,提高厨艺水平,让饭菜可口,不给“剩宴”以机会;供应“小份饭菜”,提供剩餐打包便利,给“光盘”创造条件;增设“智慧食堂”窗口与平台,通过自动称量出售饭菜系统,以克计算,定量计费;用光盘积分换水果、免费餐券等新颖方式,以奖代罚促进光盘行动。一方面,用沟通合作汇聚校内经营窗口与师生“光盘行动”教育合力。选聘更多负责任的师生志愿者参与食谱制定和“光盘”行动监督,固化“食堂开放体验日”,让师生走进学校食堂、了解学校食堂、参与管理食堂,增进双方的理解、认可和参与,带动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支持、参与“光盘”教育的自觉。另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始终把厉行节约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抓住不放,久久为功。除了治理自助等餐饮浪费的“重灾区”,严防餐桌上“拿得多、剩得多”的情况,和增加学生督导员现场蹲点监督这类纪实性考核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驰而不息地做好文明就餐宣传,大声讲、经常讲,营造“光盘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把节约这种行为方式变成文明风气,推动全校师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勤俭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勤俭成为象牙塔生活的标配是题中应有之义。“小小一粒米,蕴含好德行”,勤俭既是生活富足的珍贵资粮,又是内心丰盈的高级注脚。《道德经》有云“夫唯啬,是谓早服”。大到维系国家,饱经困苦,才能玉汝于成;小到维系生命所需,力行节约,长养浩然精气神。倡导勤俭习惯,就是在倡导给心灵来一次因为浪费而“扪心自问”式的“大扫除”,减少校园浪费习惯。每一餐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生命所需的能量,更深深地镌刻着餐桌文化。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品德锻造的熔炉。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还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应更多地站在涵养良好品德的角度去厉行节约,而不是“铺张浪费”式骄娇之气侧漏。而教师更要当好节约标兵,强化“储粮过冬”的忧患意识,让“传道”不仅仅反映在教育教学中,也反映在“勤俭”课外生活中,言传身教,利用科学养成一个好习惯所需的21天,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俭以养德的养成教育,逐渐达到零浪费的效果。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不应止于餐桌。如今,受用富足果实,更应勿忘来路,惜时惜物。每个人都应时刻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把“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光盘行动”开始,形成少用一滴水、少用一度电的文明生活方式,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毅力,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有序、文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杨晓武)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