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记者在西北某贫困县采访时发现了一桩怪事:同一天,两场技能培训同时开班,一场由帮扶企业举办,另一场由县人社局、县妇联办举办,但一场挤满了学员,另一场却因为人数不够,强行从企业组织的培训班里“挖”了二十多人过来“撑场面”,以应对有关部门的检查。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既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题中之义。然而,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虽然也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班,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这不仅是“赔本赚吆喝”,宝贵的政府补贴也被浪费,好政策在执行中变味走样。 原来,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关键原因是,帮扶企业组织培训,能与岗位对接,学有所用,直接帮贫困户增收;但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要么是贫困户已经掌握的技术,要么是7天时间里不可能学会的,而且因为不是先有岗位再学,所以学了以后也不一定立刻能用上。 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培训”,表面上看是“煞费苦心”,但丝毫不会帮助贫困群众或需要职业技能提升者“长本事”,不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造血”能力,结果是“雨过地皮湿”,培训者一门技术也没有学到家,反而涉嫌弄虚作假,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同时,片面要求“多长时间培训多少人次”,对培训实效却不考核,“重数字不重实际”,以至于出现前面说的“借人撑场面”现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下,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认识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想要不返贫,就必须主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尽快提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中流于形式的现象,必须予以摒弃和纠正。具体来说,在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上不但要瞄准靶心,多一些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量体裁衣”的方式;还要一个猛子扎到底,完善相关考核指标,提高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和含金量,切忌搞花架子,更不容弄虚作假。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