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洞与塘东中间隔着清水江,江后还横亘着一座大山,一边是我的家乡,一边是我驻的村,一个在江之北,一个在江之南,直线距离不远,但两两不能相望。我是锦屏县河口乡的一名驻村网格员,去来往返于两地之间。 今年的秋收多雨、漫长且仓促,用一个“抢”字形容最合适不过,贵州山里农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天无三日晴”的心酸与无奈。 民以食为天。农民最放心不下的是田里的稻谷。10月2日晚上,家里来电话说今天刚刚收完谷子雨就落下来了。这下,父母悬着的心终于得以安落。 秋收以来,降雨天气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地处海拔840米左右的家乡彦洞高坡更是雨雾难消,本来用三天时间就收完的谷子却断断续续进行了半个多月。大家眼看熟谷在田泡雨发芽却难收归仓,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 农忙时节,我(中)与驻村干部一起帮助群众抬运耕田机 最忙的那两天去帮群众抢收了几天稻谷,但家里的稻子一刻都未参与。今天难得雨天转晴,自己又得值班,心里十分愧疚。 由于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熟谷泡水发芽,再加上病虫害、伏倒等天灾,粮食产量必定大减。如何降低损失?那就得与时间赛跑,跟老天抢粮。 9月18日,县扶贫办下发通知,各村以前沿指挥部为单位,组织人力物力为缺乏劳动的群众抢收稻谷。 次日下午,难得雨停天晴,乡机关支部立即组织20多人的秋粮抢收队伴着时停时落的小雨,在党旗的指引下沿着弯曲的山路前进。据带路的村干介绍,此家“半边户”有三个女儿,但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女主人勤劳持家,一个人种了七八亩田。 “对,就这家了。”党旗插在梯田末端,干部们挽裤进田,镰刀挥舞,忙而不乱,干得热火朝天。 在大家连续数小时的抢收下,近3亩的水田收割完成。女主人急忙在田角里拉了一根管子,准备放水捉鱼晚上犒劳我们。眼看谷子割完了,在狭长的田埂上,打谷机又只能方便3人操作,而天色渐晚,于是我们收下党旗,打道回府。 ![]() 秋收时节,我帮着群众扛桶打谷 晚上,又下起了雨。直到9月23日,天气预报提示次日雨歇天晴。州县连晚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群众抢收粮食,确保颗粒归仓。各村按照村级前沿指挥部的安排,各自回村做好抢收工作。 第二天,我和指挥长早早地回到村里,换好衣服后下田干活。 我们选择帮忙的这户有两个留守老人,且都已接近70岁。这家今年种了25石田,儿子儿媳们都到外面打工,插秧也是我们几个驻村干部帮忙完成的。 “自己的崽也望不了,只能望靠你们几个驻村干部了!”老人满心感激地说。 割放、脱粒、装袋、搬运……机器声轰鸣不断,漫天扬灰中,3个驻村干部加上2个老人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 我在村里帮助群众撒化肥,忙农事 下午6点半时,脱粒机出现了故障,一直打不叫。可能是油量偏少,老人把一瓶汽油灌进去后,我使劲拉动手把,再将风门顺手一推,发动机又嘟嘟响了起来。 “马上完了,大家加把劲!” 一天下来,3丘田约4亩稻谷顺利收完。谷子装袋完已是晚上7点过了,我们一人一袋谷子上肩后爬坡回程,对面的寨子一片灯火通明。 第二天,气温骤降,天气预报提示说中午就要下雨,新的一轮降雨天气强势来袭。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继续为这户抢收,我去帮另外一家。我的这家帮扶对象的丈夫已故,女主人一人在家,未收的稻谷在高坡,那是全村最远的坝田。 时不等人啊。顾不得田水冰凉浸骨,我们赶早下田开镰,全程争分夺秒,收割火速推进。 稻谷收完,足足5袋。为了减少搬运次数,我在边上的牛棚里找到一根圆形的木棒,挑上两袋谷子,负重缓行在滑陡的小路。 赶到家时称重入仓,足足有125斤。天将下雨,我俩又赶忙去坡扛回剩余的两袋谷子。吃午饭时已是中午12点,腰有点酸痛,刚刚放下碗筷,瓢泼大雨漫天而下。 “幸好收完了,谢谢你小王。”帮扶对象笑着说道。我感觉有点冷,回到指挥部洗澡后换上了冬衣。 晚上,家里来电话问我这两天在忙啥,我说在帮群众抢收稻谷。“老二,别人家的倒是得帮忙收好,可自家的却烂在田里咯!”电话那头半怨半气。 我一时无言以对,沉默片刻后,轻声回道:“知道啦。”于是挂了电话。 夜半醒来,腰身明显疼痛,窗外噼噼啪啪的滴雨落地声夹杂着一阵犬吠声隐隐约约传来。 作者王芳焯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