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地处贵州西南端,属内陆高原山区,域内山高谷深、山地纵横,是贵州最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面对如何打破发展瓶颈,变自然劣势为自然优势的新时代课题,黔西南州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外功”修炼,一手增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力”修为,地区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地处珠江上游的黔西南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从而将自身的区位优势真正变为经济优势成为黔西南发展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把土地从传统低产低效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土地的潜在生产价值得到更好释放。(郭泽玉摄) 2018年12月,盘兴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这是贵州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个项目,也是贵州打造贵阳至各市州行政中心所在地1至2小时高速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盘兴高铁全线长98.3公里,总投资约135亿元,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提升黔西南州的客货运输能力,进一步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快速流动。 在快速推动高铁建设的同时,黔西南州还着力完善域内公路网络建设,以全面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航空和地方公路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 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望谟县城至蔗香连接线高速于2019年10月建成;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普通国省干道改造有效开展…… 数据显示,2019年,黔西南州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0公里,形成了普通国省干道、农村公路互联互通路网。 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近了黔西南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成为了该州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最好注脚。 练好了交通建设的“外功”,黔西南在推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这一“内功”修炼上也进展颇快。 “以前穷,为了开垦,山坡都被挖成了山地。久而久之,原本石漠化严重的山坡,水土流失愈加严重。”谈起弥勒屯的过去,李正元很是感慨,“要不是及时转变发展方式,这方土地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人。” 李正元,兴仁市潘家庄镇弥勒屯村人,眼看村民生活举步维艰的他终于在2015年6月开始了自己在荒坡上发展绿色种植业的尝试。 现在的弥勒屯村,早已不是那个荒坡遍地的穷村子,片片桑树林满山生长,2025亩的桑葚林正改变着这里的山,也改变着这里的人。 山还是原来的山,换个角度来看就成了金山。 近年来,为了变荒山为金山,黔西南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低效农作物调减为重点,以示范坝区为主战场,大力发展种植高效农作物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全州精品蔬菜、食用菌、薏仁米等短平快项目显现效益,茶叶、芒果、花椒等以短养长项目增收明显,群众调结构、谋增收的积极性高涨。 产业结构变革中如何确保群众利益?对此,黔西南州广泛采取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明确的利益联接机制,确保农户在整个产业链能获得收益。同时,该州还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利用特惠贷入股企业参与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 对此,兴仁市潘家庄镇下溪村菇农余礼翠感触颇深。 “流转土地800元每亩,务工80元一天,年底还可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分得基地利润1%的红利,这为我们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余礼翠告诉记者,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村里不少人都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 图为册亨县纳福新区航拍图(王国义摄)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黔西南州实现茶产业种植面积51.42万亩,产值14.98亿元;精品水果产业种植面积97.81万亩,产值5.57亿元;蔬菜产业种植面积72.14万亩,产值23.02亿元;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2.92亿棒,产值6.48亿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方林)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