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佳节至。在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走进黔西南州各个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老板!给我称一斤月饼。” “给我也称点,各种味道一样来几个。” “我要一提蒸饺和一碗粥。” …… 在中秋节当天,走进义龙新区马别社区农贸市场旁,一家“小花包子店”门口人头攒动。天还没放亮,包子铺里已是热闹非凡。黄大江和妻子杨小花正忙着和面、揉面、包包子、上屉。今年中秋节,他们还做起了月饼。 黄大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到义龙后,夫妻俩盘了个门面做起了包子生意,年收入近5万元,还享受到“新市民计划”相关政策,连续3年每年减免5000元门面费。 提起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差距,黄大江感叹道,“以前节日的氛围没那么浓,今年中秋和国庆一起过,你看,家门口都挂着国旗,社区广场上也是国旗飘扬,让人不自觉地就融入到过节的氛围里。” 天色变亮,黄大江家的包子铺门口人来人往。与此同时,在黄大江家包子铺吃过早餐后,麻山社区的治保主任杨昌凡早早来到社区值班。 杨昌凡是第一批搬来的新市民,提起新生活他很有感触,“以往中秋节在外面打工,很少和家人聚在一起,搬过来的这几年,有了稳定工作,而且工作就在家门口,下班就能和家人一起过节了。” 义龙新区大龙潭新市民居住区节日氛围同样浓厚,楼下的小型超市里广播着中秋各类月饼的优惠活动,前来挑选的顾客皆是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 罗妹是2017年从望谟县新屯镇包纳村搬迁到大龙潭的,她正挤在人群中挑选月饼,“现在买东西比以前方便了,想吃的东西都能很方便地买到。” 家住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王幺妹和罗妹一样,对现在的好日子也有一番感触。 “昨天就把月饼买回来了,一年一次就图个热闹。”王幺妹一边摘着菜一边说,今年是在新家过的第三个中秋节,搬过来后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 2017年,王幺妹家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搬迁至阿妹戚托小镇,“白天在小区厂里上班,晚上就去广场跳跳舞,现在国家处处为我们着想,赶上好政策,生活上基本没什么困难和负担了。”王幺妹满脸笑容。 能过上这样的新生活,在以前王幺妹是想都不敢想的。 三宝彝族乡是全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这里人均耕地面积仅0.92亩,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边远贫困山区。为彻底解决三宝乡的脱贫问题,2016年,三宝乡开展易地扶贫整乡搬迁,村民告别“穷窝”。 而王幺妹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实现了“进城不用走山路,挣钱不用出远门”的愿望。“以前在老家,整天想的都是明天要做的事,挖地、种菜、喂猪,挣不到钱哪有心思过节,在农村只有过年那天可以放下农活,休息一下。” “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不然我们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王幺妹一脸兴奋地说,吃完团圆饭要去广场跳舞呢! 这些只是新市民新生活的一个普通场景,他们这样的幸福生活,如今在全州各个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不断呈现,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不断增强。 “感恩的话语说不尽,感恩的歌曲唱不完。”在一些新市民居住区,新市民载歌载舞来感恩庆祝现在的幸福生活。 兴义市洒金街道举办了新市民庆国庆·迎中秋文艺汇演,新市民们齐聚洒金社区广场上,用歌声与舞蹈向伟大祖国表达最真切的祝福。 而在阿妹戚托小镇的咪咕广场上,正在举办晴隆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合唱大赛,《老百姓的好心情》《扶贫礼赞》《精准扶贫就是好》等一系列节目轮番登场,比赛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好多年没有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以前生活困难,哪有心思和时间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几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生活才丰富起来。”新市民刘大美演唱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弹指一挥间,我州新市民在新家已经过了几年的节日,从他们洋溢的笑脸和一片欢声笑语中能感受到,他们搬迁后当上了幸福新市民,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