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全州资讯 本网原创 查看内容

黔西南州实施“新市民计划”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实现重大突破

2019-12-14 10:27| 发布者: 272794389| 查看: 289| 评论: 0|原作者: 六弦
  核心提示:

  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58万人,占2015年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23万人的54.8%。搬迁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1/10,是全省搬迁人口最多的市州,相当于冰岛一个国家的总人口。2019年6月20日,全部搬迁任务率先在全省提前10天完成,搬迁贫困人口同步落实后续扶持保障脱贫措施,顺利进入后续扶持发展新阶段。

  短短四年时间,从宣传发动、对象落实、规划建设、搬迁入住、后续扶持到有序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之浩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黔西南提前完成,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坚决扛起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大政治责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按照贵州省“六个坚持”原则和“五个体系”要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为搬迁群众专门“量身定做”了从搬迁到后续扶持、脱贫致富一系列惠民政策“套餐”,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重大突破,保障了搬迁脱贫目标的实现。

  规划:“六个坚持”作导则

  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突出解决好搬谁、怎么搬、搬到那里、搬后怎办、怎么脱贫的问题,规划至关重要。

  为把好规划关,州委州政府以“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为目标,高位推进新市民计划,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审查委员会,将州城市规划审查委员会、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建设规划审核领导小组和绿色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三合一”,对全州报审的易地扶贫搬迁36个新市民居住区工程项目进行联合审查,把好关口,切实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按人均6万元规划投资匡算,全州安置点建设直接投入200余亿元,有效拉动了教育医疗等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投资200亿元以上。

  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突出攻坚绝对贫困。全州实施整寨搬迁2310个,占全省1/4,搬迁人口19.9万,占全省30%。对晴隆三宝彝族乡、册亨百口乡(布依族乡)实施整乡搬迁,人口1.12万;极贫乡镇册亨双江搬迁1.06万人,97个寨子整寨搬迁。

  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着力保障宜居宜业。全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68个安置点,除3个中心村安置870人外,其余99.7%搬迁安置到县城及中心集镇,其中州府所在地安置了贫困县搬迁群众近10万人。通过搬迁,全州城镇化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

  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着力保障进度质量安全。全州各年度新市民居住区均按要求时间节点完成,为提前完成搬迁入住争取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严管项目控制建设成本。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控制建设成本,有效杜绝了搬迁群众因搬迁负债的情况发生。

  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保障搬迁和脱贫。将产业配套、就业保障纳入规划要件,确保搬迁后有事做、稳得住、能脱贫。36个新市民居住区同步规划了近郊36个坝区农业园,36个锦绣坊,68个扶贫车间,完善了10个工业园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以及开辟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基本解决33.85万人中5.1万名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

  建设:“六个同步”统筹推进

  为确保搬迁群众顺利实现搬迁入住,坚持“六个同步”,统筹推进新市民居住区建设,充分考虑搬迁后续功能性需求,融生产生活、管理治理、便民利民为一体,确保新市民与原住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快速融入新环境,乐居新家园,成为新市民,共享新生活。

  同步建设生活设施。全州共建成安置住房82501套681万平方米,同步建成供水管网487千米,架设供电线路541千米,安装变压器278套,安装排污管网445千米,完成绿化289万平方米等基础生活设施。

  同步建设教育设施。同步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小学、中学174所,截至2019年秋季学期,已投入使用149所,新增就学学位5.39万个,全面实现了搬迁和入学同步落实,保障了搬迁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100%入学。

  同步建设医疗设施。同步建成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室、卫生院、医院)63个,实现在所有居住区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医问题。

  同步建设文化活动阵地。在新市民居住区建设公共文化“十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一个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民族文化纪念馆、配备一套应急广播系统、组建一支以上文体活动队伍、扶持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建设一个公共旅游厕所、设置一个文化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一个多彩贵州广电云智慧社区平台、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群,多层面保障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步建设管理服务场所。在36个新市民居住区同步建成“六个一”服务中心,即: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老年服务中心、一个儿童活动中心、一个平价购物中心和“四个一”公共服务站,即:一个培训就业服务站、一个医疗服务站、一个社会保障服务站、一个就学服务站,多方面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保障其安居生活。

  同步建设产业项目。按照发展配套、产业支撑要求,同步建设了安龙蘑菇小镇、贞丰糯食小镇、普安茶源小镇等安置配套特色产业集群,全州依托居住区建成配套产业项目100余个,家庭作坊2000多家,就业之基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有业可就、乐业安居。

  管理:十三项制度全面保障

  黔西南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1+13”政策措施体系(“1”就是1个总体文件;“13”就是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保障、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民政后续、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基层党建等推进措施),建立了135项具体管理措施。用改革创新办法,探索建立了关系搬迁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13项保障制度。

  新市民居住证制度。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城镇公共就业、教育、就医等权益和公共服务保障的问题,探索建立了新市民居住证制度。按照自愿原则,对搬迁后自愿将户口迁入安置地并转为城镇户口的,及时为其办理户口迁入手续;暂不愿意将户口迁移至安置地的搬迁群众,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登记建档办理新市民居住证,凭居住证和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和保障。截止11月,完成户口迁移11.38万人,未迁移户口人员全部办理新市民居住证。

  “农低保”转“城低保”制度。对原已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搬迁对象,由安置地民政部门进行资格确认后,按规定将其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原未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但收入低于安置地标准的搬迁对象,只要符合条件,也按规定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低保”转“城低保”的资金,按中央、省80%和州、县20%的比例分配。目前搬迁新市民纳入安置地城市低保4.94万人,搬迁困难群众较好地实现了应保尽保。

  新市民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建立了新市民居住区用工企业为新市民缴存公积金制度,对新市民中年满18周岁,男性未满60周岁、女性未满55周岁,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个人信用良好,自愿承诺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义务,用人单位与新市民签订劳动合同在6个月以上的,由用人单位到所在管理部门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和个人账户设立手续,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的新市民按自愿原则以个人名义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已纳入公积金缴纳2.04万人。

  新市民居住区专项维修基金制度。切实解决新市民居住区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改造的问题,确保新市民居住区和房屋后期维修基金使用。目前,36个新市民居住区均建立了专项维修基金制度。

  新市民就业保障制度。在36个新市民居住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劳务分公司(合作社),实行“八个统一”工作机制,即:培训人数统一摸清、培训任务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制定、培训工作统一调度、培训档案统一建立、培训数据统一口径、培训成果统一共享、就业岗位统一使用,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培训;实施“六大就业计划”,即:劳务输出就业计划、园区产业就业计划、绣娘培训就业计划、坝区产业就业计划、旅游扶贫就业计划、公共服务就业计划。目前,全州新市民户均就业1.8人,较好的消除了有劳动力家庭“零就业”。

  教育医疗扶贫工作制度。按搬迁人口4.2:1进行核算、教师按师生比1:24核定从迁出地划转教师编制691人到安置地,并探索建立就学保障县际、校际间资助对象认定机制,搬迁的学生享受的各项政策不变。按搬迁人口1.4‰核定划转医疗卫生编制107人,落实医务人员238名,并依托州内三甲医院、县级医院资源为新市民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实现了卫生健康保障服务全覆盖。

  新市民就业险制度。由政府按30元/人标准,向商业保险机构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购买“就业险”,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就业后失业且符合赔付条件的,可享有450元/月赔偿金额(每年累计最高享受3个月)。目前,已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17.68万人购买了“就业险”。

  新市民安居险制度。政府按每人每年20元标准,由州、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共匹配保费441.39万元,向商业保险机构为新市民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58万人购买了“安居险”,参保居民享有意外死亡、意外伤残、意外医疗、疾病死亡、家庭财产自然灾害及盗抢损失、大病保险补助等多重保障政策。

  “群众扶助金”制度。按州级筹集1000万元,各县(市、新区)共安排9000万元,共1亿元的扶助资金,对因病、因学、因灾等通过相关保障措施保障后仍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纳入监测范围,搭建扶助平台,建立扶助金制度,利用扶助金杠杆,通过实施精准防贫,切实提高防贫对象的保障水平,有效控制搬迁贫困人口返贫问题和贫困增量。

  林地占补平衡制度。通过旧房拆除后新增土地和搬迁后原宜林坡耕地进行造林新增林地,用于城市建设或其他项目建设占用林地的占补平衡,将占补收益每亩7000元用于搬迁群众造林补助。探索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总结完善册亨县试点经验,初步规划107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将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纳入实施,让储备林项目更大惠及搬迁群众。

  新市民居住区社会治理工作制度。由州县两级投入4.6亿元,在新市民居住区实施社会治理“十个全覆盖”工程,确保警务室建设、“雪亮工程”、综治中心、安全手环、网格管理、工会组织、法律援助、新市民居住证、“安居险”、人民调解等在所有新市民居住区全覆盖,筑牢社会治理之基。

  新市民感恩教育制度。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对新市民居住区认同感、归属感,以新旧住房照片悬挂留存为切入点,为全州7.48万户新市民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以开展新市民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推进感恩教育,弘扬感恩文化,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知图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家园开创新生活,先后开展各类讲习活动293场次、感恩教育活动172场次,受教育群众覆盖到所有搬迁家庭。

  新市民居住区党建新机制。“安置区建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在搬迁人数1万人以上的20个新市民居住区,新成立15个街道党工委,其他16个居住区按属地原则划归当地乡镇(街道)党组织管理,建立居住区基层党组织99个,同步建立自治组织79个、群团组织163个, 所有新市民社区全部实行县级党政领导、县级组织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包保,实现了党组织及引领的社会组织体系在所有居住区实现全覆盖。

  新市民计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黔西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直接和拉动投资超过400亿元,拉动了相关工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倒逼了区域性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促进了人口、产业向城镇区域聚居,推动了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增加值增速指标均排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2位,预计全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预计脱贫12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左右,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无疑是其重要支撑和保障。

  黔西南州实施新市民计划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走出了一条独具黔西南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得到各级的肯定,受到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关注。

  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30期、第61期分别介绍了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安龙县加强搬迁群众感恩教育情况,印发全国各地供参考。今年7月4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同志在宁波论坛报告会上对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黔西南州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作出批示。作为市州级代表,受邀参加了2019年全国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并作主旨发言。推动了今年10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黔西南州召开,新市民计划的实施成效得到了与会领导及兄弟市州的肯定。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推进全域旅游以及开辟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基本解决33.85万人中5.1万名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

  建设:“六个同步”统筹推进

  为确保搬迁群众顺利实现搬迁入住,坚持“六个同步”,统筹推进新市民居住区建设,充分考虑搬迁后续功能性需求,融生产生活、管理治理、便民利民为一体,确保新市民与原住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快速融入新环境,乐居新家园,成为新市民,共享新生活。

  同步建设生活设施。全州共建成安置住房82501套681万平方米,同步建成供水管网487千米,架设供电线路541千米,安装变压器278套,安装排污管网445千米,完成绿化289万平方米等基础生活设施。

  同步建设教育设施。同步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小学、中学174所,截至2019年秋季学期,已投入使用149所,新增就学学位5.39万个,全面实现了搬迁和入学同步落实,保障了搬迁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100%入学。

  同步建设医疗设施。同步建成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室、卫生院、医院)63个,实现在所有居住区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医问题。

  同步建设文化活动阵地。在新市民居住区建设公共文化“十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一个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民族文化纪念馆、配备一套应急广播系统、组建一支以上文体活动队伍、扶持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建设一个公共旅游厕所、设置一个文化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一个多彩贵州广电云智慧社区平台、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群,多层面保障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步建设管理服务场所。在36个新市民居住区同步建成“六个一”服务中心,即: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老年服务中心、一个儿童活动中心、一个平价购物中心和“四个一”公共服务站,即:一个培训就业服务站、一个医疗服务站、一个社会保障服务站、一个就学服务站,多方面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保障其安居生活。

  同步建设产业项目。按照发展配套、产业支撑要求,同步建设了安龙蘑菇小镇、贞丰糯食小镇、普安茶源小镇等安置配套特色产业集群,全州依托居住区建成配套产业项目100余个,家庭作坊2000多家,就业之基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有业可就、乐业安居。

  管理:十三项制度全面保障

  黔西南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1+13”政策措施体系(“1”就是1个总体文件;“13”就是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保障、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民政后续、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基层党建等推进措施),建立了135项具体管理措施。用改革创新办法,探索建立了关系搬迁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13项保障制度。

  新市民居住证制度。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城镇公共就业、教育、就医等权益和公共服务保障的问题,探索建立了新市民居住证制度。按照自愿原则,对搬迁后自愿将户口迁入安置地并转为城镇户口的,及时为其办理户口迁入手续;暂不愿意将户口迁移至安置地的搬迁群众,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登记建档办理新市民居住证,凭居住证和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和保障。截至11月,完成户口迁移11.38万人,未迁移户口人员全部办理新市民居住证。

  “农低保”转“城低保”制度。对原已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搬迁对象,由安置地民政部门进行资格确认后,按规定将其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原未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但收入低于安置地标准的搬迁对象,只要符合条件,也按规定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低保”转“城低保”的资金,按中央、省80%和州、县20%的比例分配。目前搬迁新市民纳入安置地城市低保4.94万人,搬迁困难群众较好地实现了应保尽保。

  新市民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建立了新市民居住区用工企业为新市民缴存公积金制度,对新市民中年满18周岁,男性未满60周岁、女性未满55周岁,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个人信用良好,自愿承诺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义务,用人单位与新市民签订劳动合同在6个月以上的,由用人单位到所在管理部门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和个人账户设立手续,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的新市民按自愿原则以个人名义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已纳入公积金缴纳2.04万人。

  新市民居住区专项维修基金制度。切实解决新市民居住区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改造的问题,确保新市民居住区和房屋后期维修基金使用。目前,36个新市民居住区均建立了专项维修基金制度。

  新市民就业保障制度。在36个新市民居住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劳务分公司(合作社),实行“八个统一”工作机制,即:培训人数统一摸清、培训任务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制定、培训工作统一调度、培训档案统一建立、培训数据统一口径、培训成果统一共享、就业岗位统一使用,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培训;实施“六大就业计划”,即:劳务输出就业计划、园区产业就业计划、绣娘培训就业计划、坝区产业就业计划、旅游扶贫就业计划、公共服务就业计划。目前,全州新市民户均就业1.8人,较好地消除了有劳动力家庭“零就业”。

  教育医疗扶贫工作制度。按搬迁人口4.2:1进行核算、教师按师生比1:24核定从迁出地划转教师编制691人到安置地,并探索建立就学保障县际、校际间资助对象认定机制,搬迁的学生享受的各项政策不变。按搬迁人口1.4‰核定划转医疗卫生编制107人,落实医务人员238名,并依托州内三甲医院、县级医院资源为新市民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实现了卫生健康保障服务全覆盖。

  新市民就业险制度。由政府按30元/人标准,向商业保险机构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购买“就业险”,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就业后失业且符合赔付条件的,可享有450元/月赔偿金额(每年累计最高享受3个月)。目前,已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17.68万人购买了“就业险”。

  新市民安居险制度。政府按每人每年20元标准,由州、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共匹配保费441.39万元,向商业保险机构为新市民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58万人购买了“安居险”,参保居民享有意外死亡、意外伤残、意外医疗、疾病死亡、家庭财产自然灾害及盗抢损失、大病保险补助等多重保障政策。

  “群众扶助金”制度。按州级筹集1000万元,各县(市、新区)共安排9000万元,共1亿元的扶助资金,对因病、因学、因灾等通过相关保障措施保障后仍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纳入监测范围,搭建扶助平台,建立扶助金制度,利用扶助金杠杆,通过实施精准防贫,切实提高防贫对象的保障水平,有效控制搬迁贫困人口返贫问题和贫困增量。

  林地占补平衡制度。通过旧房拆除后新增土地和搬迁后原宜林坡耕地进行造林新增林地,用于城市建设或其他项目建设占用林地的占补平衡,将占补收益每亩7000元用于搬迁群众造林补助。探索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总结完善册亨县试点经验,初步规划107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将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纳入实施,让储备林项目更大惠及搬迁群众。

  新市民居住区社会治理工作制度。由州县两级投入4.6亿元,在新市民居住区实施社会治理“十个全覆盖”工程,确保警务室建设、“雪亮工程”、综治中心、安全手环、网格管理、工会组织、法律援助、新市民居住证、“安居险”、人民调解等在所有新市民居住区全覆盖,筑牢社会治理之基。

  新市民感恩教育制度。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对新市民居住区认同感、归属感,以新旧住房照片悬挂留存为切入点,为全州7.48万户新市民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以开展新市民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推进感恩教育,弘扬感恩文化,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知图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家园开创新生活,先后开展各类讲习活动293场次、感恩教育活动172场次,受教育群众覆盖到所有搬迁家庭。

  新市民居住区党建新机制。“居住区建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在搬迁人数1万人以上的20个新市民居住区,新成立15个街道党工委,其他16个居住区按属地原则划归当地乡镇(街道)党组织管理,建立居住区基层党组织99个,同步建立自治组织79个、群团组织163个,所有新市民社区全部实行县级党政领导、县级组织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包保,实现了党组织及引领的社会组织体系在所有居住区实现全覆盖。

  新市民计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黔西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直接和拉动投资超过400亿元,拉动了相关工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倒逼了区域性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促进了人口、产业向城镇区域聚居,推动了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增加值增速指标均排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2位,预计全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预计脱贫12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左右,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无疑是其重要支撑和保障。

  黔西南州实施新市民计划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走出了一条独具黔西南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得到各级的肯定,受到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关注。

  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30期、第61期分别介绍了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安龙县加强搬迁群众感恩教育情况,印发全国各地供参考。今年7月4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同志在宁波论坛报告会上对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黔西南州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作出批示。作为市州级代表,受邀参加了2019年全国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并作主旨发言。推动了今年10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黔西南州召开,新市民计划的实施成效得到了与会领导及兄弟市州的肯定。(黄其兴 王 斌 记者 査必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