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全州资讯 本网原创 查看内容

多措并举开展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充分就业

2019-12-16 08:50| 发布者: 272794389| 查看: 1132| 评论: 0|原作者: 六弦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出的强大动力用于推动培训就业扶贫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民全员培训的重要部署,始终把就业作为稳定脱贫最为主要的措施之一,多措并举开展培训就业工作。

  望谟县边饶镇营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韦彪,因眼部残疾找不到合适工作。今年,在望谟县人力资源组织下赴宁波利特舜电子有限公司务工,如今,韦彪逐渐适应工作,每月能拿到3800元工资。

  从晴隆县三宝乡干塘村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杨光芬,通过参加晴隆县人社部门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就业培训班后,掌握了制衣技术,在该县龙发服饰有限公司实现就业,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

  如今,如韦彪、杨光芬这般通过就业扶贫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贫困群众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州未脱贫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已实现就业25887人,超过充分就业标准。新市民有劳动力家庭70661户,劳动力182556人,已实现就业70661户165260人,实现新市民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创建“三个模式”推进就业扶贫

  结合全州脱贫攻坚实际,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难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党建+”“八要素”“人社+教育+N”的就业扶贫模式,全力推进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培训就业服务全覆盖。

  一是创建“党建+”就业扶贫模式。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就业脱贫,创新打造“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全过程。把党组织建在培训班上,在“人社+教育+N”培训和福建蓉中举办的致富带头人培训中,组织参训学员中的中共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支部活动,党员带领群众学,同时在社会培训机构金洲职校、黔西南州世友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培训工作质量。把党组织建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组织全州2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的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围绕就业扶贫主题,通过送岗位、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开展多形式的就业招聘服务活动。把党组织建在务工地上,成立了黔西南州在宁波务工人员临时党总支,黔西南州委书记刘文新,宁波市政府副市长李关定为黔西南州在甬务工人员临时党总支揭牌并慰问党员。同时在贵阳市、广东省等其他地区也成立党组织为在外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及维权服务。把党组织建在服务队伍上,组建7000多人的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就业指导员队伍,其中党员5000多名,围绕有组织劳务输出、发展产业、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点设立“党建+标准化建新市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设置党员服务窗口,建立党员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

  二是创建“八要素”就业扶贫模式。认真学习借鉴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并科学运用在就业扶贫工作领域,结合脱贫攻坚实际科学选择就业作为脱贫重要途径,全面开展农民培训作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大力筹措资金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完善组织方式建立高效的就业机制,精准人岗相适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利益联结调动各方就业积极性,搞好全程服务实现稳定可持续就业,强化基层党建保障就业的顺利开展。今年10月出台了《中共黔西南州委办公室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入推行“八要素”“五步工作法”有组织持续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为全州深入推进“八要素”就业扶贫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创建“人社+教育+N”就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人社和教育部门的比较优势,聚合人社、教育以及行业部门的政策、资金等资源,探索建立“八个保障机制”,夯实整合培训机构、师资、资金、政策、岗位库、东西部协作、服务平台、人员组织等方面的保障,促进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发展。

  强化“五个联动”推动全员培训

  以全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4个极贫乡镇、165个贫困村为重点,以新市民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强化“五个联动”,努力做好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全覆盖,实现充分就业。

  截至11月底,全州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5580人次,占省任务的143.92%,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及脱贫人数37170人,初次就业率67.47%;完成新市民技能培训43042人次,占省任务的203.10%,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及脱贫人数29048人,初次就业率67.75%。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培训就业扶贫工作。为解决各部门培训资源分散问题,今年1月,州委七届七次会议上对培训就业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审议通过了《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家庭就业全覆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培训人数统一摸清、培训任务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制定、培训工作统一调度、培训档案统一建立、培训数据统一口径、培训成果各方共享、就业岗位统一使用”的工作机制。7月,州委、州政府再次出台了《黔西南州促进充分就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成立了促进充分就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专班,各县(市、新区)均签订目标确认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充分就业目标。全州各级人社部门牵头抓总,会同各级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州县均建立培训就业资金整合账户,发挥各部门优势创新开展“人社+教育+N”培训就业工作。自今年2月起,在黔西南职院累计举办“人社+教育+N”示范培训班54期,培训7338人次。

  二是强化政企联动。发挥龙头企业在培训就业中的重要作。政府部门用好用足培训就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培训就业扶贫工作,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以工代训,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和搬迁居住区兴建就业扶贫车间,拓宽就业渠道,吸纳贫困和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在“人社+教育+N”就业培训工作中建立65个企业实训基地,黔西南州建筑行业协会还捐款48.8万元,成立了“人社+教育+N脱贫攻坚建筑培训基金池”助力脱贫攻坚。在全州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01个,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平台,为确保学员培训后签约充分就业,实现政府部门与培训机构和企业有效联动。

  三是强化城乡联动。以“感恩教育”为主题,针对新市民存在“故土难离、乡愁难忘”“难搬出、难稳住、难发展、难融入”的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中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对搬迁到新市民开展城市生活常识培训,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加快心态的调整和转变、促进“快融入”,增强幸福感。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新市民城市生活常识培训91704人次。

  四是强化东西联动。积极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省内帮扶城市和其他城市协作,建立输入地和输出地培训协作联动机制。各县(市、新区)加强与省外人社部门联系,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在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的就业技能,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目前,通过联合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完成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培训19524人次。

  五是强化党群联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开展“党建+”就业扶贫模式。把党建工作贯穿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全过程。组建以党员为主的7000多人的就业指导员队伍,把党组织建在培训班上,以党建工作引领培训质量提升。以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为抓手,紧扣“精准选人、党建引领、素质培训、跟踪管理”四个环节开展工作,2019年度选派152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赴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福建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着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感党恩、知奋进,懂农业、爱农村,想干事、会干事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在培训期间,56名非党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参加这两期培训的学员已经成功创业69人,创业成功率达45%,覆盖带动贫困人口4885人。

  实施“六个计划”促进充分就业

  紧扣全州未脱贫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任务,2019年7月,州委七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总攻方案》,针对未脱贫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施“六个计划”,强化就业跟踪服务,促进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脱贫。

  一是实施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计划。组建劳务机构促进就业服务。把搭建就业扶贫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作为依托点,成立县级劳务公司、新市民居住区和乡镇(街道)劳务分公司、村(社区)劳务服务站,进一步完善组织方式建立高效的就业扶贫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紧抓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规范化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有效促进稳定就业。

  目前,在对口帮扶城市已建立1个州级劳务协作站和9个县级劳务协作站,并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东阳、贵阳等城市建立2个县级劳务协作服务站(点)。已成立县级劳务公司10个,新市民居住区劳务分公司34个,乡镇(街道)劳务分公司129个,村(社区)劳务服务站1138个,实现劳务服务站在村(社区)全覆盖。2019年全州在浙江省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有5487人,其中2013人在宁波务工(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宁波就业贫困劳动力1564人)。

  二是实施园区产业就业计划。盘活州内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资源,结合用工需求,开展电工、建筑工、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大扶持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有条件的村或新市民居住区布局设点,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州就业扶贫车间101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983人。

  三是实施绣娘培训就业计划。创新建立“人社+绣娘集团+N”模式,以统一以实操教学为主,统一以“企业+培训机构的方式实训,统一在全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挂牌成立“绣娘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和“家庭绣坊”,统一对绣娘实名制管理和服务、建绣娘人才库和师资库,统一申报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提供生产设备“五统一”开展万名绣娘培训就业工作。目前新市民居住区建设扶贫车间31个,解决留守妇女3000余人居家就业,让搬迁新市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四是实施坝区产业就业计划。依托以坝区为主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针对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群体,围绕“退一进十”工程,采取“短期+长期”的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薏仁米、花卉苗木、香料、林草、烤烟十大产业和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发展需要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目前,全州农村产业革命精准开展10个重点产业技能培训20990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人数13840人。

  五是实施旅游扶贫就业计划。就近依托相关旅游景区、景点,抓好居住区提升打造工作,推进晴隆阿妹戚托旅游小镇、贞丰者相旅游小镇、普安江西坡茶源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打造,提供500个以上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带动2000名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六是实施公共服务就业计划。聚焦农村、社区社会治理,适度开发护水员、护路员、护林员、保洁员、防疫监督员、农保协管员、治安网格员、文化宣传员、物业管理员、社区辅助员等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帮助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及低收入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17608人。针对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541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566人。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培训就业扶贫工作。为解决各部门培训资源分散问题,今年1月,州委七届七次会议上对培训就业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审议通过了《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家庭就业全覆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培训人数统一摸清、培训任务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制定、培训工作统一调度、培训档案统一建立、培训数据统一口径、培训成果各方共享、就业岗位统一使用”的工作机制。7月,州委、州政府再次出台了《黔西南州促进充分就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成立了促进充分就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专班,各县(市、新区)均签订目标确认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充分就业目标。全州各级人社部门牵头抓总,会同各级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州县均建立培训就业资金整合账户,发挥各部门优势创新开展“人社+教育+N”培训就业工作。自今年2月起,在黔西南职院累计举办“人社+教育+N”示范培训班54期,培训7338人次。

  二是强化政企联动。发挥龙头企业在培训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以工代训,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和搬迁居住区兴建就业扶贫车间,拓宽就业渠道,吸纳贫困和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在“人社+教育+N”就业培训工作中建立65个企业实训基地,黔西南州建筑行业协会还捐款48.8万元,成立了“人社+教育+N脱贫攻坚建筑培训基金池”助力脱贫攻坚。在全州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01个,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平台,为确保学员培训后签约充分就业,实现政府部门与培训机构和企业有效联动。

  三是强化城乡联动。以“感恩教育”为主题,针对新市民存在“故土难离、乡愁难忘”“难搬出、难稳住、难发展、难融入”的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中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对搬迁到新市民居住区的群众开展城市生活常识培训,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加快心态的调整和转变、促进“快融入”,增强幸福感。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新市民城市生活常识培训91704人次。

  四是强化东西联动。积极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省内帮扶城市和其他城市协作,建立输入地和输出地培训协作联动机制。各县(市、新区)加强与省外人社部门联系,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在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的就业技能,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目前,通过联合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完成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培训19524人次。

  五是强化党群联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开展“党建+”就业扶贫模式。把党建工作贯穿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全过程。组建以党员为主的7000多人的就业指导员队伍,把党组织建在培训班上,以党建工作引领培训质量提升。以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为抓手,紧扣“精准选人、党建引领、素质培训、跟踪管理”四个环节开展工作,2019年度选派152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赴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福建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着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感党恩、知奋进,懂农业、爱农村,想干事、会干事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在培训期间,56名非党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参加这两期培训的学员已经成功创业70人,创业成功率达46.05%,覆盖带动贫困人口4920人。

  实施“六个计划”促进充分就业

  紧扣全州未脱贫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任务,2019年7月,州委七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总攻方案》,针对未脱贫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施“六个计划”,强化就业跟踪服务,促进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脱贫。

  一是实施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计划。组建劳务机构促进就业服务。把搭建就业扶贫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作为依托点,成立县级劳务公司、新市民居住区和乡镇(街道)劳务分公司、村(社区)劳务服务站,进一步完善组织方式建立高效的就业扶贫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紧抓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规范化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有效促进稳定就业。

  目前,在对口帮扶城市已建立1个州级劳务协作站和9个县级劳务协作站,并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东阳、贵阳等城市建立2个县级劳务协作服务站(点)。已成立县级劳务公司10个,新市民居住区劳务分公司34个,乡镇(街道)劳务分公司129个,村(社区)劳务服务站1138个,实现劳务服务站在村(社区)全覆盖。2019年全州在浙江省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有5487人,其中2013人在宁波务工(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宁波就业贫困劳动力1564人)。

  二是实施园区产业就业计划。盘活州内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资源,结合用工需求,开展电工、建筑工、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大扶持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有条件的村或新市民居住区布局设点,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州就业扶贫车间101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983人。

  三是实施绣娘培训就业计划。创新建立“人社+绣娘集团+N”模式,以统一以实操教学为主,统一以“企业+培训机构的方式实训,统一在全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挂牌成立“绣娘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和“家庭绣坊”,统一对绣娘实名制管理和服务、建绣娘人才库和师资库,统一申报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提供生产设备“五统一”开展万名绣娘培训就业工作。目前新市民居住区建设扶贫车间31个,解决留守妇女3000余人居家就业,让搬迁新市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四是实施坝区产业就业计划。依托以坝区为主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针对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群体,围绕“退一进十”工程,采取“短期+长期”的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薏仁米、花卉苗木、香料、林草、烤烟十大产业和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发展需要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目前,全州农村产业革命精准开展10个重点产业技能培训20990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人数13840人。

  五是实施旅游扶贫就业计划。就近依托相关旅游景区、景点,抓好居住区提升打造工作,推进晴隆阿妹戚托旅游小镇、贞丰者相旅游小镇、普安江西坡茶源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打造,提供500个以上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带动2000名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六是实施公共服务就业计划。聚焦农村、社区社会治理,适度开发护水员、护路员、护林员、保洁员、防疫监督员、农保协管员、治安网格员、文化宣传员、物业管理员、社区辅助员等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帮助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及低收入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17608人。针对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541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566人。(王 军 卢凤云 倪秀芳 记者 唐 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