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早教班,其实在教育专家看来,让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 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把过多时间用在识字甚至才艺上,无形中忽略了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整理是一种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是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符合3-6岁幼儿具象思维的特点,而识字等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讲过于抽象。因此,学龄前儿童没有必要提前识字、学习文化课知识,而应该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在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成长。 幼儿时期养成善于整理的习惯,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1.满足兴趣需要。小孩具有强烈模仿成人劳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和妈妈一起整理床铺、扫地、洗碗等。2.建立自信心。家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与条件,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动手能力的自信心。3.形成条理和秩序。孩子简单收拾玩具这个过程,其实无形中帮他形成了做事的条理,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分清先后顺序,形成秩序习惯。4.锻炼协调性。动手过程中,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动作的协调性都得到了锻炼,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也能融会贯通。5.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慢慢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也能进一步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帮助和关爱他人。 (摘自《父母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