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明明对孩子倾尽所有,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爱。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张麒指出,其实并非孩子不知感恩,而是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你爱的是孩子还是考分? 很多时候,孩子感到父母爱的只是他的考试分数,而非孩子这个人。 比如,父母喜爱能唱歌、能说英语、能背唐诗的孩子。随着孩子长大,他就会暗示自己,只有在学业中取得好成就,考上好大学才会被爱。 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见。因为在父母眼中,一个人拥有这些别人看得到的外在标志,才叫成功,因此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感受。 别以爱孩子之名有爱自己 我遇到过一位博士母亲,她的孩子小学无论考80分、90分、还是95分,她总是不满意,常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孩子被骂哭是常事。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母子关系降至冰点,孩子常常锁上房门拒绝与其沟通,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 很多家长还以爱的名义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为他报了各类不喜欢的补习班、兴趣班,还有家长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和手机。孩子幼年时期,迫于父母的权威,长期做着叫苦连天的事情,亲子之间关系就已有了龌龉。等到孩子青春期便很有可能叛逆,倒过来管自己的父母,甚至在言语行动上相逼。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爱 想要让孩子感到“被爱”,父母需不断提升自我。 不断学习 从备孕阶段开始,新手父母就应多学习育儿之道,有了孩子之后更要坚持学习。 不要捆绑 身为家长必须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身心理需求。家长(尤其是妈妈们)无需把孩子视为生活的重心,不妨保持自己的爱好、工作、社交,学会适当放手,只有家长对自己有信心,才不会拿孩子做自己人生的筹码。 学会倾听 倾听时,无论家长是否赞同孩子的观点,都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倾听完后,家长可询问“你需要听听我的想法吗?”在孩子表达倾听需要时,家长可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会沟通 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灵世界给予足够的尊重,不强行代替孩子做选择,不剥夺孩子的独立成长的机会。当我们想向孩子提供一些建议时,不妨先问问孩子的想法,从“我觉得你应该如何如何”变成“我想和商量一件事情”,以讨论的方式传递自身经验。 (摘自《文汇报》张麒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