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帐号 登录
金州在线 返回首页

雨雨的个人空间 https://www.qxnzx.com/?702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已有 2982 次阅读2009-4-21 13:31 |个人分类:游记

尘封多年的笔,在几天的痛苦徘徊中艰难地打开。只是因为坛,从6年前造访挽澜后,再访挽澜就成了一块心病,多少次和友人谈起挽澜的土陶和坛墙、挽澜的路。终天,我们踏上了征程,江雪的爱车在一阵阵的擦伤之后,我们到达山顶,一块巨古犹如黄山的迎客松耸立在村前,山下是炼焦厂的乌烟障气,山上是一马平川,风景如画的世外桃园,热情的村民,一听我们是为土陶而来,涌跃的为我们带路,过去家家制陶的村民,现在只有二家还在坚持,我们来到第一个制陶人家。作坊里堆满了半成品,制好的罐、钵、盆、碟分类而居,主人的儿子是村里唯一会制黑陶的人,为了学艺,他潜入浙江一作坊打工二年学艺而成,家里摆放着他的作品,只可惜造价原因,市场问题而不得推广,家由老父主持,再次出门打工。感叹中!!!!主人闲时制陶,主业却是村里卫生室的医生,家里的耳房放满了药,给我们带路的老人走前还请他给看病、打针。
 
 

第二家制陶作坊里是一对母子,母亲在修理碗的边沿,儿子在制作陶壶,满地的陶器各式各样按类堆放,儿子在我们的鼓动下,半小时内做了几个不周的形状的罐、壶、盆,泥士在他手里仿佛成了马良的“神笔”,一会方一会圆,粗壮的大手灵巧犹如键盘上的音符,不停地变换着不同的方式,但对我们的好奇他却无言以对,只是低着头做自已的,大家也不管他,自顾自的拍个不休,最后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他家,感叹着这样精湛的手艺埋在大山深处。。。。

 

而这样的陶器收购价不到20元,碗才几毛钱一个,想着他们满是陶土的手,心理不禁感到悲凉,这就是家家做陶最后只有二家坚持的道理了,市场的低糜、成本的倍曾、工艺的落后、运输的艰难让祖祖辈辈以制陶为生的人改求别的生计,陶艺在这个村子里消失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每一想到此,心里觉得空,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的后人还会知道怎样制陶吗?

不知那位先人说过:创造是几代人的事,毁灭是一瞬间的活。难道,挽澜的土陶也难逃此劫?

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大儿子家今天正好开窑,在村里热心小孩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窑前,这时,色友风雨大声叫着“下来了,下来了”,不知下来的是什么,我和江雪赶快准备好相机,原来是挑陶的人。

满肩的陶器用长长的木板的担着,这位仁兄从上往下挑,陡峭的坡,让他走起来格外小心,让我们咬紧了牙关,虚惊!他稳稳的将担子放在窑洞前,与一少年将陶搬进洞里;跟着他的身影,到达老人的大儿子家,儿媳正将香炉放进一只盛满液体的桶里,一问才知是:上铀(主要防漏),从她娴熟的身影可以看出,这样的工作她从事了很多年,屋里堆放着许多未烧的坛子,太阳照进屋里与坛色相融,别是一番风景在眼前。
 

为了节省空间,通常是套烧,在有限的空间里节约成本。花盆两个相对就成为一个圆柱,中间放一个小型的“福”字香炉,主人与她儿子一起将香炉放进花盆中间,这是村里难得一见的年轻人,很多同龄的孩子早在浙江、广东打工挣钱,而他却能呆在家,确是难得。我问他读了几年级,他说初三;为什么不上高中,考不起。我本想再问为什么不出去找工,忍住了,好不容易有了接班的制陶人,何须漂泊他乡为异客。可爱的帅哥与挑陶的大哥一道下到窑洞前,洞里还有一个小女孩,大家一起将陶搬进洞里,等待起火,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无法等到出窑,只好在洞前拍摄早前制好的成品,金灿灿的陶器,在阳光下艳丽无比,放射出耀眼的光,“喀嚓”声久久地响起。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村子时,夕阳已西下,别绪涌上心头,我不停的回头再拍,难舍之情难于言表,此刻的离去,不知何年何月才会再来。

再见挽澜,再见陶!!!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回复 雨雨 2009-4-21 13:50
jkwang: 这,其实也是种文化,可惜,漫漫的历程中,很多如陶的东西正在漫漫消失~
社会发展的必然
回复 相逢陌路 2009-4-21 14:07
这才是纯天然的用具,前几天看害人餐具,不害而栗
回复 雨雨 2009-4-21 14:16
相逢陌路: 这才是纯天然的用具,前几天看害人餐具,不害而栗
可是土陶的粗糙才是我们遗忘他的成因啊,如果可以,你会用土陶的餐具吗?
回复 ゛◆風┈筝. 2009-4-21 15:10
陶艺现在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且在大城市里都开有这样的“陶吧”,自己制作出一些陶器。
回复 興義人在天涯 2009-4-21 15:53
現在各種各樣傳統的東西都被科技而改變,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後人將看不到這些傳統的東西了,隻能從書本上見到,這就是社會的“進步”,
回复 雨雨 2009-4-21 16:11
興義人在天涯: 現在各種各樣傳統的東西都被科技而改變,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後人將看不到這些傳統的東西了,隻能從書本上見到,這就是社會的“進步”,
大浪淘沙,无可厚非
回复 乾农农业 2009-4-21 17:42
有些民间技艺就是文化遗产,看过冯骥才为了渐渐消失的许多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而惋惜,比较遗憾。
回复 雨雨 2009-4-21 21:54
乾农农业: 有些民间技艺就是文化遗产,看过冯骥才为了渐渐消失的许多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而惋惜,比较遗憾。
深有同感
回复 Claire 2009-4-22 04:54
政府口口声声鼓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一群人到乡下麻将,喝酒便是所谓的“农家乐”。没有人思考过去引导农民们发展一些有个性,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游。一些古朴,自然的民间工艺就应该得到一定的传承和保护,比如说古法制陶,可能就已经被忽略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它用到乡村生态游的开发中去呢?做一些现场的演示,让游客亲身感受古陶匠制陶的整个过程,还可以让游客自己烧制一个陶器,通过亲手制陶的过程来感受中国的制陶文化 ,签上大名,作为永久的纪念。
农民古法工艺的弘扬,还得有一定的支持和引导啊~~
回复 相逢陌路 2009-4-22 08:22
雨雨: 可是土陶的粗糙才是我们遗忘他的成因啊,如果可以,你会用土陶的餐具吗?
精致的东西用来观赏,为了健康,我会选择放弃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
回复 興義人在天涯 2009-4-22 09:22
雨雨: 大浪淘沙,无可厚非
哈哈!那也是,社會肯定要進步,但有些東西我們還是應該保留,
不然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還能有什麼呢?
回复 雨雨 2009-4-22 13:31
Claire: 政府口口声声鼓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一群人到乡下麻将,喝酒便是所谓的“农家乐”。没有人思考过去引导农民们发展一些有个性,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游。一些古朴,自
可惜政府人员就喜欢瞎吹,不做实事。很多年前在北京王府井有一个陶坊,儿女做了一个小花瓶30元,现在还放在她的床头。而我们身边这么好的工艺,却要浙浙的失传,真让人心痛。
回复 雨雨 2009-4-22 13:33
相逢陌路: 精致的东西用来观赏,为了健康,我会选择放弃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
谢谢你的直率,沙井街就有专门出售贞丰土陶的餐具,去买来用用吧
回复 相逢陌路 2009-4-22 13:46
雨雨: 谢谢你的直率,沙井街就有专门出售贞丰土陶的餐具,去买来用用吧
肯定会的
回复 雨雨 2009-4-22 16:38
相逢陌路: 肯定会的
然后向大家推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