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乡村的夜 ,是七十年代中期,没有电灯,大家几乎都用煤油灯。用一些棉线搓成长条,一头浸在煤油里,一头穿过一种用铁皮卷的细管,再加上一个空的墨水瓶,就是灯了。蚕豆大小的灯火,只能够照亮四周一米见方的地方,要是家中有读书的孩子,则是几个挤在一张四方桌上,作业做完了,鼻子也变黑了。我们家还好,母亲进城买了一个有玻璃罩的,灯座也蛮好看,两头大,中间细,象极了少女的身材,有人从灯旁走过,灯也不容易熄灭,灯的中部还设有一个开关,可以调节灯光大小,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样的灯应算得上现代了吧。
因为没有电,乡村的夜晚除了星星点点的灯光外,整个乡村都浸在黑暗中,路旁更没有现在的路灯,吃完饭后母亲带着我们去亲戚家串门子,也几乎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但有星星的晚上,天色就会亮了很多。脚下要走的路也会清晰的呈现出来。乡村月光是朦胧的,那些屋檐,小路,草丛都似乎有光线微微渗出来,慢慢的变得有了些许轮廓,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薄纱,到处的弥漫着一种清气,一群群萤火虫从草丛中飞起,向夜色深处。远远的,仿佛是月光抖落出来的小精灵。
常常是夜深了,母亲才带着睡意脓脓的我从姥舅家出来,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童年的岁月里,总觉得月亮就是这样永远跟随着自己,走到家了,它也就一直挂在家门前的山头上。这样的错觉在童年是很真实的也很温暖的,就觉得月亮只照耀自己。
长大了,于是照耀自己的月亮藏在心底了,也是只有一个吗?不,那些能够照亮心灵之旅的,不也是明月吗?亲人之爱、朋友之爱,漫漫人生旅途,他们也是明月,一路跟随,一路呵护。
“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宁愿相信,即使江水千条,条条也都有它自己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