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是侗族人家的娱乐生活 侗戏是侗族独有的一个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族村寨。 侗戏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吴文彩读过私塾,善于唱歌、编歌,青年时看了湘西、桂林的汉戏和桂戏,成了戏迷,决心创立侗族自己的戏剧。他最早创作出两出侗戏,一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二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李旦凤娇》。 侗戏初时曲调单纯,形式简单,动作朴实,只是演员分列两排,坐着对唱,且限于男子扮演,墨守于说唱形式,保持“叙事歌”特点。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其它戏曲的影响,逐渐得到提高和完善,演变成今日有男女演员参加,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独特剧种。主要曲调包括“平板”(又称“普通板”、“胡琴板”)和“哀调”(又称“哭调”),还有“仙腔”和“戏曲大歌”等。伴奏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杨琴、竹笛、芦笙等,开台和人物上下场时用锣、鼓、钹、镲伴奏。 侗戏的历史尽管不算久远,但民族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侗戏班,对弘扬侗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娱生活,构建和谐社区都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戏已经不是主要的娱乐形式,而且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靠戏师的记忆贮存剧本,再传授给演员,所以急需对侗戏资料的整理保存。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