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全州资讯 金州要闻 查看内容

农民收入的历史性跨越

2009-4-8 10:42| 发布者: 网站编辑| 查看: 1051| 评论: 1

——六十年来兴义农民生活大变迁

  60年来,兴义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政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巨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12月13日至2008年12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3.8元增加到3590元,平均每年增加101元,增长81倍。农民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历史性跨越。

收入历史大变化

  “解放之初,我们家每人一年的收入不过40元,连吃饭都成问题。现在好多了,2008年我们家人均超过3000元,整整是60年前的69倍!”年过七旬的李乃瑞老人的经济账成了60年来兴义农民增收的缩影。
 
  1949—1957年,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期,平均每年递增6.6%,农民人均收入由43.8元上升到62.9元,增长66.4%,年均增加3元,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56—1978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长2.44%。其间,1959—1966年农民收入呈负增长,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破坏,农民人年均收入仅增加3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增加1.6元。1971年县委恢复建立,全县实现良种化,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加快。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60元。此后,随着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上农业基本建设战线潜在能量的释放,全县农村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到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2元,比1978年翻了3.36倍,平均每年增加20.72元,年均增长13.95%,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兴义撤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召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开辟生产门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农产业日新月异,农民收入与日俱增。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403元,比撤县建市前的1988年增加89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兴义市委市政府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兴义市农民人均纯收1791元,比1993年486元增长3.7倍,平均每年增加168元,年均增长20%。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给出现相对过剩。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增产不增收。”李乃瑞老人说。由于物价上涨,农业投资过大,实际上农民的收入是停滞不前。从2000年后市委市政府按照“三化一业”的强市战略思路,强力落实优惠政策,兴义综合经济实力步入中国西部百强、贵州十强。党中央出台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举措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实施惠农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增收起到关键作用。另外,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也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3590元,比2000年的1888元增长1702元,平均每年增加212.75元。

收入结构大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全县坚持‘以粮为纲’经济模式,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纯收入中89%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11%来源于家庭经营。”退休老干部李昌玖老人如是说。1978年后,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收入来源逐渐由集体统一经营转向家庭经营,1983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达74.09%,比1978年上升53.83个百分点。60年来,家庭经营纯收平均每年增加48.50元,递增15.77%。2008年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426.86元,占全年纯收61.27%。
  
  60年来,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上升;在第一产业收入中,种植业收入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收入比重上升;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收入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收入比重上升。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6:44:40。
  
  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兴义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民劳务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了“三化一业”全面带动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16.43元,比1983年增长23.28倍。26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累计增加686.92元,平均每年增加28.62元,递增14.21%,比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高3.73个百分点。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0.76%,比1983年提高16.9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生产资料和劳动所得归集体所有。生产队按年收益不超过3%的比例向人民公社上交‘管理费’,农民不直接承担社会负担。改革开放后,采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负担主体逐步由集体转移到农户,使得农民对负担的感受变得更直接、对其变化更敏感。则戎农民税费支出由1978年的几乎没有攀升到2001年的人均61.55元。”听说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税费支出状况,则戎乡原人大主席刁大富向笔者讲述则戎乡23年来税费支出情况。随着国家全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到位,农民卸下了沉重包袱,多年居高不下的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则戎农民税费支出由2001年的人均61.55元降至2.79元,下降95.47%,8年间年均下降40.29%”,刁大富说,“过去,杀猪要上行,种地要交粮,现在,农业税全免了,更令我们兴奋的是种粮不用纳税反而给补贴,粮食直补、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据财政数据,2008年,全市农民得到的三项补贴款人均达24.04元。8年来这不同寻常的一减一加直接使农民人均受益82.8元。另外,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和无偿扶贫款也不断助农增收。

生活消费大变化

  从实物消费向货币消费的转变。1949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43元,实物性消费比重占75%。农民大都是吃自己种的粮、菜,烧的稻草、柴禾。不仅农民手里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撑消费,从思想观念上也不舍得消费。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7.21元,实物性消费比重占25.32%,比1949年下降60.43个百分点。
  
  从单纯购买商品向商品服务并重转变。1978年以前,兴义市农民人均非商品性支出平均1.9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23%。农民收入大都用在生活必需品的购买上。此后,随着收入与存款的同步增长,农民消费也逐步向宽裕型、享受型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服务业也辐射农村,一些地方不仅有超市、商场,还可以购买日用品,不仅可以美容、美发,还可以“KTV”。2008年,全市农民服务性支出553.45元,占生活消费的27.44%,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大变化

  以前,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盐巴钱,农民消费结构异常单一。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食物结构逐步优化,肉、禽、蛋、鱼、虾、食糖等副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主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农民人均主食支出比重高达77.75%,到2008年降至38.92%,下降38.83个百分点。同时,人均副食支出占食品支出份额则由1978年的22.25%上升到2007年的52.35%。2008年人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14.48公斤,比1978年增长1.07倍;人均消费植物油3.64公斤,比1978年增长2.71倍,人均消费动物油0.03公斤,比1978年下降98.29%。农民家庭饮食也越来越注重营养。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964元,比1983年增长7.3倍,食品支出比重由1.06%上升到7.41%。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更追求情调。吃饭问题解决后,农民穿着亦从“凭票供应、买布裁衣”到成衣消费,“一季多衣”已经取代了过去的“一衣一季或一衣多季”。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人均衣着类支出128元,比1979年的11元增加117元,增长11.64倍。
 
  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949年底,全县53300户256129人中,农户48960户242238人。农户有瓦房16679户,占34.1%;住茅草房农户23616户,占48.2%;无房户8665户,占17.7%;20%的村寨全是草房。当时白碗窑乡老黑泥21户和新窑村17户全是简陋草房、杈杈房或爬地棚。在全县生活富裕的农民至多住上长九间瓦房。解放后,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同时,加大修路、修桥和建房力度,使农民住房条件逐年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居住支出295.23元,比1949年增加291.14元,增长71.18倍。平均每人年末住房面积由1949年的10.87平方米增至19.46平方米。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砖木结构和钢筋混泥土结构住房面积占人均住房面积的40.6%;部分富裕农民已盖起楼房,着手室内装饰,部分农民家庭住宅外路面实现油化和硬化。 
  
  耐用消费品多起来。改革开放前29年,兴义农民家当为“锅碗瓢盆,绳床瓦灶”。1978年,全县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拥有自行车不过30辆、收音机不过5台、钟表不过20只、缝纫机不过10架,长期以来待婚青年的理想蓝图一直是“三转一响”。进入新世纪后,这些耐用消费品从普及到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彩电、摩托、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等耐用消费品。2008年每百户农民家庭约拥有电视86台,洗衣机18台、摩托车47辆、电冰箱13台、热水器2台、微波炉2台、电脑1台、家用汽车0.3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也日益扩大,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由1980年的0.5元增至2008年的186.17元,年均增长24.51%。2008年,全市长途通信干线光缆达1293公里,市话配线电缆3307公里,农村电话累计净增3.8万户,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话67.94部,移动电话54.61部,手机电话已经成为农民的必备品。全市行政村通公路100%。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后,农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2008年全市农民医疗保健支出由1993年的0.03万元增至176.08万元,年均增长16.27%,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2%上升到7.43%。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大有改观。农村各项事业分发展,不仅加快了农民的脱贫步伐,也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