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观后座谈会。州委书记陈敏在座谈会上指出,《绝地逢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教材,是一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献礼片。 州委常委、副州长贺登祥主持会议。 州委副书记、州长陈鸣明,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龙刚,州政协主席张定书,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杜丹,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韦琼,州政协副主席黄健勇,兴义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华等州市领导,《绝地逢生》总编剧、全国知名作家欧阳黔森出席座谈会。 这部取材取景于黔西南州的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于3月5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时,恰逢全国“两会”召开,该剧播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下了今年以来央视农村题材影视剧收视率的最高记录。为了认真总结《绝地逢生》拍摄、运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促进全州文化旅游大发展,更有力地宣传推介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上,欧阳黔森介绍了《绝地逢生》拍摄的有关情况和播出后的影响。他说,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从创作上把握住了时代的主旋律,不仅展示了新时期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还展示了黔西南州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让全国观众更加关注贵州、关注黔西南。《绝地逢生》播出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央视网站已有18万条相关评论,全国200多家报刊刊登了《绝地逢生》的相关报道。欧阳黔森说,该剧能够顺利拍摄,并取得如此深远的影响,得益于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重视。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在黔西南拍出更多的精品,为宣传推介黔西南作出贡献。 兴义市巴结镇南龙古寨支书李长德非常激动。他说,该剧在南龙古寨拍摄期间,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到其中,所以当地群众更关注该剧,播出时每天的热点话题都是《绝地逢生》中的剧情,大家纷纷表示将结合当地的实际和优势发展经济。 作为《绝地逢生》第一编剧的张国华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说,这部电视剧取材于黔西南,拍摄于黔西南,这些鲜活的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于该剧的播出感到十分的亲切和欣慰。该剧之所以能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只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展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精神。 杜丹说,这部电视剧对于宣传贵州、宣传黔西南,其影响是空前的,主要表现在宣传造势规格高、范围广,播出时机恰逢全国“两会”期间,影响力大大增加。她说,很多网友评价《绝地逢生》区别于以往的农村题材影视剧模式,严谨、唯美、大气,深深吸引了观众。《绝地逢生》的播出,既是向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艺献礼,又是对黔西南州美丽山水、独特民族风情及充满时代精神和形象的有力展示,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对外宣传。 陈鸣明认为,《绝地逢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一副历史画卷,真实再现了黔西南州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一致、奋起直追、富民升位的黔西南精神;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务求必胜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顽强拼搏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干实干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全剧贯穿了一个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探索了脱贫致富、生态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陈敏强调,《绝地逢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教材,是一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献礼片。剧中以村党支部书记蒙幺爸为代表的“盘江村”系列人物造型正是全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缩影,他们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虽屡败屡战,但永不放弃,最终走上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发展路子。我们要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坚定“坚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的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努力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业兴、人和”的和谐黔西南。 陈敏说,今年黔西南州在文化发展上还有两件喜事,一是反映我省土地改革,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天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云下的日子》将于4月在黔西南州开机。二是由省委宣传部与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的作为2010年国际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献礼大片《二十四道拐》将于10月在黔西南州开机。州委、州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支持、配合拍摄工作,积极搞好有关协调服务,并将借鉴和运用《绝地逢生》成功运作经验,努力把《云下的日子》和《二十四道拐》打造成为文化精品。 兴仁、贞丰县政府,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州文艺家代表和群众代表纷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畅谈了各自的观后感。 座谈会上,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还授予了欧阳黔森“荣誉州民”的称号。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